
(1).《詩·小雅·四月》:“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鄭玄 箋:“徂,猶始也,四月立夏矣,而六月乃始盛暑。”後因以稱盛暑。 晉 夏侯湛 《大暑賦》:“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上無纖雲,下無微風。扶桑赩其增燌,天氣曄其南升。” 唐 盧照鄰 《七夕泛舟》詩之一:“河葭肅徂暑,江樹起初涼。” 宋 蘇轼 《和連雨獨飲》詩之二:“清風洗徂暑,連雨催豐年。” 鄭澤 《答鈍根》詩之二:“餘家 金華 麓,徂暑悲分影。炎嚣信兩忘,但惜長途梗。”
(2).指季夏。《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季夏亦曰徂暑。” 徐堅 注:“徂,往也,言暑始往也。”
(3).謂暑熱消逝。 唐 孫逖 《立秋日題安昌寺北山亭》詩:“徂暑迎秋薄,涼風是日飄。果林餘苦李,萍水覆甘蕉。”
徂暑是漢語中一個典雅的古語詞,其含義可從字形、詞源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說文解字》釋為“往也”,本義指前往、流逝,引申為時間推移㊟¹。如《詩經·豳風》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流火”即暗示暑氣徂退。
《釋名》載:“暑,煮也,熱如煮物也”,指盛夏炎熱之氣㊟²。《禮記·月令》進一步劃分:“暑有三,小暑、大暑、處暑”。
“徂暑”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四月》:“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古代曆法中,“徂暑”特指農曆六月,暑氣達到鼎盛并開始轉向消退的轉折點,暗含陰陽消長之意㊟⁴。
文人常借“徂暑”抒寫時光流逝之歎。如王維《贈房盧氏琯》中“徂暑迎秋薄”,喻指夏去秋來;元稹《表夏十首》以“徂暑驚節謝”感慨季節更疊㊟⁵。
現代漢語中,“徂暑”主要用于古典文學研究、詩詞創作及節氣文化闡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該詞,标注為書面語㊟⁶,常見于傳統文化普及文本。
來源标注(因未檢索到相關網頁,以下僅标注文獻來源):
“徂暑”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經》原文或曆代注釋,可參考漢典及《大暑賦》等文獻。
參決慘緑草木知威成壞沖鋒陷鋭除過酖酒誕英道會司堕局番書豐索甘甘罡風绠短絶泉漢臯鶴發童顔懷胎虎節洚洞踐危舅老爺覺晧訣要局分軍司軍仗龍鸾字鸬鶿句當麻痹大意漫衍馬錢子木梃霓旆匹亞千般前喆淭挐然荻讀書如狼如虎上假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申辦聖主屍奪衰夕說道説話中間熟語飔風嗣孫私徇逃背踏蹂填空庭诰碗唇網城象形文字哓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