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清净虚无。《文子·自然》:“ 老子 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 三国 魏 阮籍 《首阳山赋》:“且清虚以守神兮,岂慷慨而言之。”《南史·王固传》:“﹝ 王固 ﹞清虚寡欲,居丧以孝闻。”
(2).清洁虚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若疏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可以养神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次夜,果出刀圭药啖生。顷刻,洞下三两行,觉臟腑清虚,精神顿爽。”
(3).太空;天空。 晋 葛洪 《抱朴子·勗学》:“令抱翼之凤,奋翮於清虚;项领之骏,聘迹於千里。” 唐 杜甫 《听杨氏歌》诗:“满堂惨不乐,响下清虚里。” 清 李渔 《蜃中楼·授诀》:“若使清虚无障碍,天孙不合阻银河。” 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离骚》:“让超迈的精神在清虚中驰骋。”
(4).指月宫。 五代 谭用之 《江边秋夕》诗:“七色花虯一声鹤,几时乘兴上清虚。”
(5).指风露。 唐 孟郊 《北郭贫居》诗:“欲识贞静操,秋蝉饮清虚。”
"清虚"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层面的清静虚空
指自然界中澄澈空明的状态,如《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清净虚无的太空"。常见于古典文学中描述天空或水面的澄净,例如"清虚之府"可代指月宫,表现空灵缥缈的意境。
二、道教哲学中的修行境界
在道教文化中,"清虚"代表摒弃杂念、返璞归真的修炼状态。《道教文化辞典》将其定义为"清净虚无的悟道境界",强调通过内观达到心性空明。如《云笈七签》所述修道者"守清虚,养太和",体现道家追求的超然物外思想。
三、形容人品性高洁脱俗
引申为对人物品格的高度赞誉,特指不慕名利、淡泊自守的君子风范。《古代汉语辞典》收录此义项,例证可见《世说新语》评述魏晋名士"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突显其精神境界的纯粹性。
“清虚”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当代用法可形容幽雅环境(如“清虚禅院”)或超然心境,体现对传统语义的继承与发展。
注:不同文献对词义侧重不同,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古典释义主要参考《文子》《抱朴子》等典籍(综合),现代延伸义可参见文化解析类资料。
白帆保泰持盈参撰拆白澄坠弛崩冲塞喘噎槌球次韵葱翠从心所欲粗秽逮送道尽涂殚敌衡地土蛇洞察秋毫东极肥家肥重赋事冈岵赶骚寒色琀玉弘一厚脸皮花衣胡揪家邦校场交零击鞭锤镫解韨钧批峻文罗缕纪存履机乘变缦然门栏拿脚怒马偶变投隙钤勒迁召秋爽日省月试儒童山铸豕畜诗词梯土通商口岸味赏无碍误笔闲接肥料小櫂夏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