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猶言班門弄斧。 元 無名氏 《馬陵道》第一折:“他的那兵書戰策在我根前賣弄,則是擔水向河裡賣。”亦作“ 擔水向河頭賣 ”。 元 無名氏 《小尉遲》第二折:“[正末雲]軍師,他也使鞭,我也使鞭,可也怪他不着。[唱]他正是擔水向河頭賣。”
“擔水向河裡賣”是一個漢語俗語,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不自量力,類似于“班門弄斧”的用法。
基本含義
字面意思是“挑水到河邊去賣”,因河邊本就有水,這種行為顯得多餘且無意義。引申為在專業人士或内行面前炫耀技能,暴露自己的淺薄。
來源與用法
該成語最早見于元代戲曲,如《馬陵道》和《小尉遲》中,均用于諷刺在行家面前賣弄的行為。例如:
“他的那兵書戰策在我根前賣弄,則是擔水向河裡賣。”(《馬陵道》第一折)
其他解釋的辨析
部分資料(如、10)提到“做事無頭緒、白費力氣”的引申義,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用例,可能是對成語的誤讀或擴展。建議以“班門弄斧”為核心含義理解。
近義表達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元代戲曲原文。
《擔水向河裡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做事不求回報,甘願為了大家的利益勤勤懇懇地付出。它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将自己擔水的辛苦勞動奉獻給大家,以期造福于人。
《擔水向河裡賣》的部首是手部(扌),共有10個筆畫。
《擔水向河裡賣》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單仁的人,在洪水泛濫的時候擔水救濟的傳奇故事。成語中的“擔水向河裡賣”正是形容單仁助人為樂的精神。
《擔水向河裡賣》的繁體字為《擔水向河裡賣》。
在古代,成語《擔水向河裡賣》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體字寫作“擔水曳泬”。這種寫法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逐漸發展為今天的寫法。
他始終默默付出,真是一個擔水向河裡賣的人。
賣力、賣命、賣主、河水、水波、擔子、擔負。
忘我、全心全意、心甘情願、無私奉獻。
索取、唯利是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