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死重义的意思、轻死重义的详细解释
轻死重义的解释
见“ 轻死重气 ”。
词语分解
- 轻死的解释 以死事为轻,不怕死。《老子》:“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管子·法法》:“上好勇 * 轻死,上好仁 * 轻财。” 三国 蜀 诸葛亮 《将苑·情势》:“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
- 重义的解释 .谓以道义为重。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 明 何景明 《放歌行》:“自昔慕豪胜,重义还轻身。”.谓看重义气。 明 何景明 《怀旧吟赠阮世隆》:“知君重义多豪
网络扩展解释
“轻死重义”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īng sǐ zhòng yì,其核心含义是以义气为重而不惧死亡,强调将道义置于生命之上的价值观。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解释:
1.基本释义
- 轻死:轻视死亡,即不畏惧死亡。
- 重义:重视道义、情义,将义气视为最高准则。
- 整体可理解为“为维护义气或道义,甘愿冒生命危险”,常见于描述侠义精神或忠义之士的行为。
2.出处与典故
- 最早见于《旧唐书·崔融传》,原文为:“若乃富商大贾,豪宗恶少,轻死重义,结党连群。”此处用于描述某些群体为义气而团结、甚至不惜性命的特点。
3.用法与语境
- 词性结构:联合式成语,含褒义色彩。
- 适用对象:多用于形容侠义之士、忠勇之人,或特定群体(如古代游侠、商贾等)的行为准则。
- 语法功能:可作谓语、定语或宾语。例如:“秦人轻死重义的价值追求,构成其文化特色。”
4.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 近义词:轻死重气、轻身重义。
- 文化关联:与儒家“舍生取义”、墨家“赴汤蹈火”等思想有相通之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义”的推崇。
5.延伸解读
- 历史背景:古代社会动荡时期,义气常成为维系群体生存的重要纽带,“轻死重义”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价值观。
- 现代意义:虽不鼓励盲目冒险,但可引申为对原则的坚守,如为正义事业不畏艰险。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详细用例或演变,可参考《旧唐书》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
网络扩展解释二
轻死重义
《轻死重义》是一个成语,意指宁愿死去也要坚守信义。这个短语包含了两个关键词:轻死和重义。
拆分部首和笔画
拆分《轻死重义》的部首和笔画如下:
- 轻 - 部首:辵;笔画:9
- 死 - 部首:歹;笔画:4
- 重 - 部首:里;笔画:9
- 义 - 部首:丶;笔画:3
来源和繁体
《轻死重义》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文公三年》。在繁体字中,《轻死重义》的写法为「輕死重義」。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不同于现代的简化字。例如,《轻死重义》中的「轻」字在古代常写作「輕」,「义」字在古代常写作「義」。
例句
他宁愿轻死重义,也不愿违背他的誓言。
组词
与《轻死重义》相关的其他词语有:重情义、义无反顾、以命相博等。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忠诚、忠义、忠心;反义词:违背信义、背信弃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