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死重义的意思、轻死重义的详细解释
轻死重义的解释
见“ 轻死重气 ”。
词语分解
- 轻死的解释 以死事为轻,不怕死。《老子》:“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管子·法法》:“上好勇 * 轻死,上好仁 * 轻财。” 三国 蜀 诸葛亮 《将苑·情势》:“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
- 重义的解释 .谓以道义为重。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 明 何景明 《放歌行》:“自昔慕豪胜,重义还轻身。”.谓看重义气。 明 何景明 《怀旧吟赠阮世隆》:“知君重义多豪
专业解析
“轻死重义”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思想的成语,形容一种将道义置于生命之上的崇高精神境界。其核心含义如下:
-
字面与核心释义
指轻视个人生死,将道义、原则、承诺或情谊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具体表现为为了维护正义、履行承诺、报答恩情或帮助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强调精神追求高于物质存在。此释义综合了古代典籍的核心思想。
-
思想渊源与典籍出处
“轻死重义”的观念深受先秦诸子思想影响,尤其与墨家、儒家、游侠精神相关:
-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其信徒(墨者)为践行道义或帮助弱小国家抵御侵略,常有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牺牲精神。《淮南子·泰族训》提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这体现了为义轻死的实践。
- 儒家: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些论述奠定了“重义轻生”的理论基础。
- 法家(对现象的观察):韩非在《韩非子·五蠹》中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崇尚私斗、轻视法令的“侠以武犯禁”现象,其中提到“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虽为批判,但也侧面反映了当时部分人将个人义气(有时是狭隘的)置于法律乃至生命之上的社会风气,可视为“轻死重义”的一种表现(尽管韩非认为其有害)。
- 《史记》中的体现: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许多重然诺、轻生死的侠士事迹,如朱家“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生动展现了“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轻死重义精神。
-
现代理解与价值
在现代语境下,“轻死重义”主要指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牺牲精神。它强调:
参考资料来源
- 释义核心思想:《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相关概念(如“舍生取义”、“重义轻生”)的解释。
- 思想渊源与典籍:《论语》(中华书局点校本)、《孟子》(中华书局点校本)、《韩非子》(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淮南子》(中华书局点校本)原文及权威注疏。
- 现代价值阐释:相关伦理学、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等)中的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轻死重义”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īng sǐ zhòng yì,其核心含义是以义气为重而不惧死亡,强调将道义置于生命之上的价值观。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解释:
1.基本释义
- 轻死:轻视死亡,即不畏惧死亡。
- 重义:重视道义、情义,将义气视为最高准则。
- 整体可理解为“为维护义气或道义,甘愿冒生命危险”,常见于描述侠义精神或忠义之士的行为。
2.出处与典故
- 最早见于《旧唐书·崔融传》,原文为:“若乃富商大贾,豪宗恶少,轻死重义,结党连群。”此处用于描述某些群体为义气而团结、甚至不惜性命的特点。
3.用法与语境
- 词性结构:联合式成语,含褒义色彩。
- 适用对象:多用于形容侠义之士、忠勇之人,或特定群体(如古代游侠、商贾等)的行为准则。
- 语法功能:可作谓语、定语或宾语。例如:“秦人轻死重义的价值追求,构成其文化特色。”
4.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 近义词:轻死重气、轻身重义。
- 文化关联:与儒家“舍生取义”、墨家“赴汤蹈火”等思想有相通之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义”的推崇。
5.延伸解读
- 历史背景:古代社会动荡时期,义气常成为维系群体生存的重要纽带,“轻死重义”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价值观。
- 现代意义:虽不鼓励盲目冒险,但可引申为对原则的坚守,如为正义事业不畏艰险。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详细用例或演变,可参考《旧唐书》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览...
安众百顺百依谤累报岁诐遁不定积分不殖钗帼吃死饭冲杀聪明一世催芽大吹大擂的一确二刁妇叠见番案飞冲扶抱附祀公孤官银规厉贾马服郑获麟堆绞刑经天纬地客尘两体炼术临军柳眼梅腮六鹢鲁文在手满口之乎者也铭记不忘木禾木口雕刻难忍盘雕疲剧仆废潜初牵绾轻步青莲目渠魁取向趋炎赶热辱行鲨皮水帘洞淑媚殄沌填造脱素无辔险侧宪治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