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嚼子和缰繩。引申為拘束,限制。 唐 韓愈 《寄崔二十六立子》詩:“夫子固吾黨,新恩釋銜羈。” 宋 陳傅良 《送謝倅景英赴阙》詩:“相從飾邊幅,欲語懷銜羈。”
“銜羁”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án jī,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詩文:
現代用法:
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境,描述人或事物受規則、制度等約束,如“突破傳統銜羁”。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文或具體用法,可參考、5、6提供的古籍例句。
《銜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扣留囚犯。在古代,囚犯被捕後,會被穿上銜羁以示囚禁。
《銜羁》的部首是衣(衣服),筆畫總共為12畫。
《銜羁》一詞來源于古代官員對犯罪分子進行束縛的方式。當時,罪犯會被用繩索等工具綁在一起,形成一條“羁絆”,并将其穿上表示罪犯身份的特殊衣物。
《銜羁》的繁體字為「銜羈」。
《銜羁》在古時候的寫法有所不同,其古字形為「銜羈」。其中「銜」是指佩戴;「羈」是指系縛。這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囚禁、束縛。
他因涉嫌犯罪被捕後,被戴上了銜羁。
組詞:
1. 羈縻(jī mí):指統治者用各種手段控制和約束下屬。
2. 附羁(fù jī):指被囚禁或控制的人。
3. 自由(zì yóu):指不受限制的狀态或權利。
近義詞:拘留、禁锢、羁押。
反義詞:釋放、解脫、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