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逋税的意思、逋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逋税的解释

欠交的租税。《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赐郡中居人压死者棺钱,人三千,其口赋逋税而庐宅尤破坏者勿收责。” 李贤 注:“逋税,谓欠田租也。”《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四年》:“以 吴王 之命,悉蠲 天祐 十三年以前逋税,餘俟丰年乃输之。” 胡三省 注:“谓 天祐 十四年逋租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道州祠堂》:“比年 吴中 奏销逋税, 唐荆川 、 繆西谿 诸公,名列官户,亦不免云。”亦指拖欠租税。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迄 伯和 去,无以逋税受笞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逋税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指拖欠或逃避缴纳赋税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法律和社会责任内涵。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权威文献角度进行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逋(bū)
    • 本义为逃亡、拖欠。《说文解字》释:“逋,亡也。”引申为逃避责任(如赋税、债务)。
    •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辵部》。
  2. 税(shuì)
    • 指国家征收的田赋或财物,古代以农产品为主,后泛指各类赋税。
    • 来源:《周礼·地官·载师》注“税,租也”。
  3. 合成词“逋税”
    • 即“逃避或拖欠应缴税款”,属违法行为。

二、权威释义与文献例证

  1. 《汉语大词典》释义

    “逋税:欠税;逃税。”

    • 例证:

      《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颜师古注:“逋,欠也。”

    •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
  2. 古代律法中的“逋税”

    • 唐代《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部内输课税之物,违期不充者,以十分论,一分笞四十……若逋税入己者,以盗论。”
    • 明代《大明律》设“收粮违限”“欺隐田粮”等罪,严惩逋税行为。

三、社会文化背景

逋税在古代被视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现代关联与延伸

虽“逋税”一词今少用,但概念延续至“逃税”“欠税”。现代《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滞纳金、罚款乃至刑事责任,与古代律法精神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 郑玄注《周礼》. 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班固《汉书》. 中华书局.
  4. 《汉语大词典》. 商务印书馆.
  5.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 法律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逋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词义


二、历史用例与引证

  1. 《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期,曾免除因灾害导致房屋损毁者的“口赋逋税”(即拖欠的人头税和田租)。
  2. 宋代案例:叶适在《林伯和墓志铭》中提到“无以逋税受笞者”,反映当时拖欠税款者可能面临刑罚。
  3. 明清记载:清代王士禛提及“奏销逋税”,表明官府对欠税行为的追缴措施。

三、综合释义


四、相关扩展

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参考《古代赋税制度史》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奥祉奔巴避居常材磛岩秤衡炽腾楚舘畜幸啖饭地球化学度量衡翻褂子风承刚正钩陈鬼哭粟飞亥步孩子们含金量横芥回瞰佳妙击动急赈科谪跨空哭鸟连头连脚膋芗李何王李犁生骍角六街卖赋毷氉名不虚传末大不掉幕属难更仆数暖衣祇悔亲嫌却退人猿容卫儒英伸玩厮诨竦健太常妻罎子条凳土皇帝土阶茅屋瓦盘猥多忤嫚五使瑕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