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趺足的意思、趺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趺足的解釋

盤膝。左足背放在右腿上,右足背放在左腿上。 宋 惠洪 《焦山贈僧》詩之二:“倚蒲趺足坐,擁衲蓋頭眠。” 宋 洪邁 《夷堅支志景·觀音二贊》:“年至六十,晏無病苦,趺足而化。”《七國春秋平話》卷中:“先生上帳坐定,趺足撚髯,目視 樂毅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趺足是漢語中具有佛教文化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字義 "趺"本義指足背,《說文解字》釋為"足上也",《漢語大詞典》記載其延伸義為雙足交疊的坐姿。"足"即指腳部。二字組合後,"趺足"在《辭源》中有兩種解釋:(1) 盤腿而坐,特指佛教跏趺坐,将雙足交叉置于大腿上;(2) 指裸露腳部,不穿鞋襪的狀态。

二、佛教文化釋義 在佛經典籍中,《金剛經》常用"結跏趺坐"描述佛陀的禅定姿勢,這種坐法被認為能令氣血通暢、心神安定。唐代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記載:"全跏趺坐即結雙足,此相圓滿,能攝持身心。"禅宗典籍《景德傳燈錄》中,常見"趺足而化"的記載,指高僧保持跏趺坐姿入滅。

三、相關典故 宋代《五燈會元》記載藥山禅師"趺足誦經",明代《指月錄》描述憨山德清"趺足入定三晝夜"。這些文獻印證了該詞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地位,其文化内涵已超越字面含義,成為禅修狀态的象征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趺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盤膝而坐的姿勢,即左足背疊放于右腿上,右足背疊放于左腿上。這種坐姿常見于佛教禅修或文人雅士的日常修習中。

引證與用法

  1. 宋代文獻:

    • 惠洪《焦山贈僧》詩雲:“倚蒲趺足坐,擁衲蓋頭眠”,描繪僧人趺足靜坐的場景。
    • 洪邁《夷堅支志景·觀音二贊》記載某僧“年至六十,晏無病苦,趺足而化”,體現其與修行、圓寂的關聯。
  2. 古典小說:
    《七國春秋平話》描述謀士“趺足撚髯,目視樂毅”,展現文人高士的儀态。

文化背景

該詞多用于宗教或文學語境,尤其與佛教禅定、文人冥想相關,強調身心安定的狀态。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具體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辭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保安剝掠變術幖幖彼蒼蒼天長餘吹花節簇饤點鬓點悟蹀踱煅粉端居兒戲豐顔高揚挂罥禾擔和風細雨話緒豗擊簡在帝心角劍角速度九歌客身堀穴喇喇叭叭狼山雞梁崩哲萎斂口留住龍飛榜驽犬瓯穴飄飄漾漾僻濫牽一發而動全身僑戶青史留芳棄羣臣趨光性讓煙熱暑贍廟地神堯識味收心貪霸探火桃丹萬斛毋或吾家龍文烏蘇裡江象軒缃枝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