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膝。左足背放在右腿上,右足背放在左腿上。 宋 惠洪 《焦山贈僧》詩之二:“倚蒲趺足坐,擁衲蓋頭眠。” 宋 洪邁 《夷堅支志景·觀音二贊》:“年至六十,晏無病苦,趺足而化。”《七國春秋平話》卷中:“先生上帳坐定,趺足撚髯,目視 樂毅 。”
“趺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盤膝而坐的姿勢,即左足背疊放于右腿上,右足背疊放于左腿上。這種坐姿常見于佛教禅修或文人雅士的日常修習中。
宋代文獻:
古典小說:
《七國春秋平話》描述謀士“趺足撚髯,目視樂毅”,展現文人高士的儀态。
該詞多用于宗教或文學語境,尤其與佛教禅定、文人冥想相關,強調身心安定的狀态。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具體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辭源》。
趺足(fū zú)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用于形容人的姿勢。它指的是雙腿交叉盤坐而使腳掌向外側擰扭的姿勢。
趺(fū)是由走之旁和足之部組成,總共有8畫。
足(zú)是單獨的一個部首,總共有7畫。
趺足是古代印度禅宗對于打坐姿勢的稱呼,後來傳入中國。漢字“趺”本是古印度語中“趺大提”,意思是盤坐。但隨着漢字的發展,逐漸演變為今天的“趺”字。
在繁體字中,“趺”字保持不變。
古時候,“趺”字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當時的寫法是将“走”字旁寫在上面,“足”字下面寫。也就是說,“走”字旁先寫,再寫“足”字下面。
他盤坐在地上,趺足而坐。
- 盤趺:盤坐的形态。
- 維趺:維持趺的狀态。
- 趺坐:腳趾朝外的盤坐。
- 盤腳:指雙腿盤坐的姿勢。
- 藏腳:雙腿盤坐,腳掌向内翻的姿勢。
- 攤腳:指雙腿伸直的姿勢。
- 側坐:指一側臀部着地,另一側腿盤起來的姿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