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齊 周颙 ,初隱于 鐘山 ,後改節出仕, 孔稚珪 寫了《北山移文》諷刺他。文章說,對于 周 的這種行為,“林慚無盡,澗愧不歇”。後遂以“林慚谷愧”為典,謂對改節出仕者林谷也為之慚愧。 明 章懋 《與謝方石鳴治書》之四:“衰朽無能,忝竊非據,自知弗堪,深以負乘為愧,再疏辭免,滿期必得所請,詎意成命莫回,不容辭避,茲不獲已,強顔復出,林慚谷愧甚矣。”
“林慚谷愧”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源于南朝時期的典故,主要用于表達對“違背隱逸初心、改節出仕者”的諷刺,甚至延伸為因自身行為與理想相悖而産生的羞愧感。以下是具體解析:
出自南朝齊代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文中諷刺隱士周颙(yóng)最初隱居鐘山,後改節入朝為官,作者用拟人手法寫道:“林慚無盡,澗愧不歇”,即連山林澗水都為其變節感到羞愧。
若需了解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差異,可參考《北山移文》原文及明代章懋書信案例。
《林慚谷愧》是用來形容自愧、慚愧的詞語。意思是在林中行走,感到慚愧自愧。這個詞語的含義主要是表達内心的不安和懊悔。
《林慚谷愧》這個詞由四個漢字組成:
林:木(木字旁)+ 木(木字旁)(拆分部首:木,筆畫數:8)
慚:心(心字旁)+ 宀(宀字旁)(拆分部首:宀,筆畫數:9)
谷:谷(谷字旁)+ 二(二字旁)(拆分部首:谷,筆畫數:7)
愧:忄(心字旁)+ 兩點水(兩點水)+ 罒(網字旁)(拆分部首:心,筆畫數:10)
《林慚谷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它是從《紅樓夢》中的一句話“林黛玉自愧身世,喜盼香菱從谷中來”中演化而來。後來這句話中的“林黛玉自愧身世”逐漸被引申為“林慚谷愧”,用來形容自己的内心愧疚和懊悔之情。
《林慚谷愧》的繁體字為「林慚谷愧」。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林慚谷愧》這個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
林:林字旁(木)+ 木(木字)
慚:心字旁(心)+ 宀(宀字)
谷:谷字旁(谷)+ 二(二字)
愧:心字旁(忄)+ 昆字頂旁(丘)+ 網字旁(王)
以下是一些使用《林慚谷愧》的例句:
1. 我行動不夠謹慎,引發了一場麻煩,讓我感到林慚谷愧。
2. 面對這麼多人的信任,我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林慚谷愧。
3. 我沒有履行自己的承諾,感到非常林慚谷愧。
與《林慚谷愧》相關的組詞有:林中、自愧、谷中、感到、内心。
近義詞有:懊悔、自責、内疚、愧疚。
反義詞有:自豪、得意、滿足、驕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