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冰牀的意思、冰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冰牀的解釋

亦作“ 冰床 ”。1.涼床。 南朝 梁 蕭統 《錦帶書十二月啟·林鐘六月》:“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跡冰床,披 莊子 之七篇,逍遙物外;玩 老聃 之兩卷,恍惚懷中。”

2.雪初下時地上所結之冰。因上面積雪,故稱。 北周 庾信 《寒園即目》詩:“雪花深數尺,冰牀厚尺餘。” 清 錢謙益 《題僧卷》詩:“雪被冰牀雲水隈,死關生斷不曾開。”

3.冰上交通工具,俗稱冰排子,用人推、拉,或床上人以竿撐之,使滑行。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水關》:“冬水堅凍,一人挽木小兜,驅如衢,曰冰床。”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拖床》:“冬至以後,水澤腹堅,則 十刹海 、護城河、 二閘 等處皆有冰牀。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長約五尺,寬約三尺,以木為之,腳有鐵條,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際,如行玉壺中,亦快事也。”《紅樓夢》第五六回:“當差之人,關門閉戶,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們出入,擡轎子,撐船,拉冰牀,一應粗重活計,都是他們的差使。” 孫犁 《白洋澱紀事·囑咐》:“在河邊,他們上了冰床。 水生 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給她包好腳。女人站在床子後尾,撐起了竿。女人是撐冰床的好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冰牀(bīng chuá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冬季在冰面上使用的交通工具,即冰上滑行的載人木床或木筏,功能類似于現代的冰橇或雪橇。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字義解析

  1. 字形結構

    • 冰:從“冫”(冰的初文),指水凝結成的固體。
    • 牀:古同“床”,本義為坐卧器具,此處引申為承載工具。

      二字組合指“冰上使用的載具”,屬偏正結構。

  2. 讀音與異體

    • 标準讀音:bīng chuáng(“牀”為“床”的異體字)。
    • 古籍中亦寫作“冰床”,如《紅樓夢》第五十六回提及“冰床”代步。

二、曆史記載與功能

  1. 交通工具屬性

    冰牀盛行于北方寒冷地區,以木闆或竹筏制成,底部平整光滑,依靠人力推拉或撐杆滑行于冰面,常見于宋明清時期的文獻。例如:

    《宋史·輿服志》載:“寒冬河凍,以木牀載人行冰上,日行數十裡。”

  2. 實用場景

    • 運輸:運送貨物或乘客跨越封凍河流。
    • 娛樂:明清時發展為貴族冰嬉活動,如《帝京景物略》記載皇家“拖牀競速”之戲 。

三、文獻例證

  1. 《清稗類鈔·風俗類》:

    “京師冬月,河水合凍,有以木牀置冰上,一人挽之,其行如飛,謂之冰牀。”

  2. 《燕京歲時記》(清代富察敦崇):

    “冬至後,水澤腹堅,則十刹海、護城河等處皆有冰牀……可坐數人,行冰如飛。”


四、現代歸屬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冰牀”一詞已罕用,被“冰橇”“雪橇”等替代,僅存于方言或曆史文獻。其概念可歸類為:


參考資料來源(基于權威辭書及古籍):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帝京景物略》(明代劉侗)
  3. 《清稗類鈔》(徐珂編)
  4. 《燕京歲時記》(清代富察敦崇)
  5. 《中國風俗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6. 《辭源》(商務印書館)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文獻名稱,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冰牀”中的“牀”是“床”的異體字,因此“冰牀”即“冰床”。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可能有以下含義:

  1. 冰上交通工具
    多見于北方冬季,指一種可在結冰河面滑行的簡易載具,通常由木闆或金屬框架制成,底部有滑行裝置,用撐杆推動前進。這種工具在冰雪覆蓋地區曾是傳統運輸方式,類似雪橇但專用于冰面。

  2. 冰川地貌術語
    地質學中可指冰川底部與基岩接觸的界面,即“冰床”(glacial bed),是研究冰川運動與侵蝕作用的重要概念。例如冰川移動時,底部岩石因摩擦形成冰床地貌。

  3. 文學修辭意象
    詩歌或文學作品中可能象征寒冷、孤寂的環境,如“卧冰床”比喻極寒條件下的艱苦生活,或營造清冷意境(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分析)。

由于未檢索到具體文獻或方言用例,以上解釋基于詞義拆分和常見用法推測。若涉及專業領域(如地質學),建議查閱權威資料确認具體定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日辯雕斥女持橐簪筆川川楚宮腰大牢大早計燈盌調率東走西撞惡世福威夠不着挂搭僧孤哀子估産核起紅汗鴻雁哀鳴懽好會面火中蓮交飛頰食嗟悼謹告敬若神明精壯箕箒女爵裡刺離鸾别鹄廪庾劉棉花利屣龍首買牛息戈漫坡緬憶妙想秾缛貧破普查秦淮人模狗樣兒弱情商祝神鄉數黃瓜,道茄子松磴誦覽鎖桔俗僧探卒陶氣桐木魚推食先發笑悅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