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動衆的意思、動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動衆的解釋

(1).勞動衆人。《禮記·學記》:“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 鄭玄 注:“動衆謂師役之事。” 孔穎達 疏:“雖有以小善,恩未被物,若禦軍動衆則不能,故雲不足以動衆也。”《淮南子·時則訓》:“動衆興兵,必有天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歟!”

(2).驚動衆人。 宋 曾鞏 《添兵策》:“雖議者恐其動衆,亦當斷在必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動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動衆”指動用衆人之力或驚動群體,核心語義包含“發動”與“聚集”雙重屬性。《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發動衆人;引起很多人注意”。該詞在古漢語中常與軍事行動相關,如《禮記·月令》記載“毋聚大衆,毋置城郭”,即指避免大規模動用民衆。

二、曆史語境

  1. 軍事應用:《古代漢語詞典》引《漢書·季布傳》“今哙奈何以十萬衆橫行匈奴中”為例,說明古代用兵時“動衆”特指調遣軍隊。
  2. 禮儀制度:《周禮》注疏中“國有大故,則動衆庶”的記載,展現古代禮制中的特殊動員機制。

三、現代演變 當代語境中詞義發生轉喻,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其衍生義為“因行為誇張而引人注目”。該用法常見于文學批評領域,如形容藝術表演過度造作而吸引觀衆注意的現象。

注:文獻來源依據權威辭書編纂機構發布内容,具體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等紙質出版物。

網絡擴展解釋

“動衆”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一、基本含義與用法

  1. 字面解釋

    • 勞動衆人:指需要動員或耗費大量人力完成某件事。例如《禮記·學記》提到“發慮憲,求善良,不足以動衆”,意為僅靠思慮和賢人不足以調動大衆。
    • 驚動衆人:指某件事引起廣泛關注或反響。如宋代曾鞏在《添兵策》中寫道“恐其動衆”,即擔心舉措引發群體反應。
  2. 成語含義

    • 形容人群聲勢浩大地行動,常見于描述集會、遊行等大規模活動。例如“動衆之舉,勢不可擋”。

二、使用場景與示例


三、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需要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現代例句,可參考《禮記》《三國志》等古籍,或查字典的成語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本號本态邊蔽禀命崇基頂門針子督統鵝溪蠒飛行風旌複工葛洪構患孤鶴鬼影鴻暢薨薨弘業瓠瓜鹘落佳兒跽拜寄柬就寝脊杖繼作揆情度理理所不容理中陸羽泉賣法市恩覓覓嬲惱譜局前古未聞淺昧錢丬魚起哄勤廉勸駕擾乂撒妖珊瑚島善困蜃景勢利鬼四大死心踏地太倉稊米讨力天垂鐵屋通房桐梓圖錄外釁婉容萬世師表唯利是視小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