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僕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於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僕者,僕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阿英 《胡沙随笔·土山湾黑6*市》:“因此辈系窃偷而来,兼以不识之无,遂至无全帙者。” 李健吾 《<李广田选集>序》:“《废墟中》,写一个不识之无的木匠,爱打老婆,老婆也让他打;他有气无处泄,她也就让他泄。”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不识之无汉语 快速查询。
“不识之无”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shí zhī wú,主要用于形容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极低。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字面意思是连“之”和“无”这两个最简单的汉字都不认识,比喻人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多含贬义。
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文中提到,白居易幼年时,乳母在书屏前教他辨认“之”和“无”二字,他虽未开口说话,但已默默记下。后人借此反讽不识字的人。
此成语不仅反映古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通过白居易的聪慧反衬无知者的局限性。现代语境中,既可直指文盲,也可幽默调侃知识盲区。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故事或例句,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及文学解析资料。
《不识之无》是一个有趣而古怪的词汇,它的意思指的是“不知道、不了解”的状态。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三个部首,分别是“不”、“识”和“无”,有12个笔画。
这个词汇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至乐》一文。它通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对某事的无知或不了解。在繁体中,它的写法是「不識之無」。
古代汉字写法中的「識」是这个词汇的变体,它由「言」和「只」两个部首构成,有19个笔画。而「無」则是「无」的繁体字形式,由「一」和「天」两个部首组成,有12个笔画。
下面是几个使用《不识之无》的例句:
一些与《不识之无》相关的词汇包括: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识之无》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和例句。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