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晦澀,不鮮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瘠字累句,則纖疏而行劣;肥字積文,則黯黕而篇闇。”
(2).昏暗不明。 明 劉基 《泾縣東宋二編修長歌》:“陰氣黯黕天地閉,仰面不見扶桑鴉。” 清 黃景仁 《蔣二良卿齋頭掘地得桐棺丈馀發之乃古宮嫔妝顔色尚如生也作詩記之且調良卿》:“玉顔黯黕閉蒼苔,鈿合珠襦冷刼灰。”
(3).混而統之,不分明。 章炳麟 《訄書·哀清史》:“夫瘢夷者惡燧鏡,傴曲者惡綆繩,将奄其咎,必憎其表,事之理矣。卒使一家之史,捇焉以斬,遺美往惡,黯黕而同盡,亦無筭也哉!”
“黯黕”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昏暗不明
形容環境或事物光線暗淡、缺乏光亮。例如明代劉基的詩句“陰氣黯黕天地閉,仰面不見扶桑鴉”,描繪了天色陰沉、視野模糊的景象。
晦澀不鮮明
多用于描述文字或色彩不夠清晰、缺乏鮮明感。如《文心雕龍·練字》提到“肥字積文,則黯黕而篇闇”,批評冗雜文字導緻文章晦澀。
混而不分明
引申為抽象概念的模糊或混雜狀态。章炳麟在《訄書·哀清史》中用“遺美往惡,黯黕而同盡”表達曆史評價的混沌不清。
需注意與“黯黣”(形容面色憂郁)區分,二者字形、發音均不同,易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文心雕龍》相關注釋。
《黯黕》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表示黑暗、昏暗之意。
拆分部首:黯(黑)+ 黕(顔色)
筆畫:黯(13畫)+ 黕(15畫)
來源:黯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态演變。
繁體:黯黕的繁體字為「闇黵」。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人們使用不同的字體書寫漢字,黯黕在古時的寫法變化較多。
例句:1. 天色黯黕,寒意逼人。2. 森林裡有一片黯黕的角落。
組詞:黯然、暗黯。
近義詞:昏暗、黑暗。
反義詞:明亮、光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