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道家辟谷时所食之药丸,用青石脂、青粱米制之。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稽神枢四》:“ 霍山 中有学道者 邓伯原 王玄甫 ,受服青精石饭吞日丹景之法。” 宋 林洪 《山家清供》卷上:“仙方又有青精石饭。世未知‘石’为何也。按《本草》:用青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三日,捣为丸,如李大,白汤送服一、二丸,可不饥。二法(指青精饭和青精石饭)皆有据。第以山居供客,则当用前法;如欲 子房 辟穀,当用后法。”参阅 晋 葛洪 《神仙传·王烈》。
青精石饭,实为“青精饭”的别称或讹传,是中国古代道教文化与饮食传统中的一个特色名词,特指用南烛叶汁浸染米粒蒸制而成的黑色饭食,具有宗教养生与隐逸文化的双重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解其义:
本义
指用南烛叶(又称“乌饭树”)汁液浸泡糯米或粳米,蒸熟后呈深青黑色的饭食。其色如墨,故名“青精”(青黑色),“石”字或为衍文,或与道家“石髓”“石饭”概念混淆所致,但典籍中主流记载均为“青精饭”。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释“青精饭”为“道家制作的饭食,用南烛叶浸米蒸煮而成”。
文化引申义
来源:《本草纲目·谷部》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最早见于陶弘景《登真隐诀》,记载以“南烛草木煮汁浸米”之法,为道家辟谷修行辅助食方。
经杜甫、陆龟蒙等诗人吟咏,从宗教食俗转化为隐逸文化意象,成为“山家清供”代表。
来源:杜甫《赠李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唐代《云笈七签》详载制法:“采南烛叶,捣碎渍汁浸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小,黑如瑿珠。”
后世演变为“乌米饭”,于寒食节、佛诞日食用,今江浙、客家等地仍保留此习俗。
来源:《中国民俗大系·饮食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载“乌米饭即古青精饭之遗制”。
《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修订版):“青精饭,道家斋食,用南烛叶汁浸米蒸饭,色青黑。”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指出,青精饭在唐诗中“既是物质清供,更是精神隐遁的符号”。
结语
“青精石饭”实为“青精饭”的文化变体,其核心承载道家养生理念与文人隐逸情怀,是中华饮食文化与宗教哲学交融的独特载体。今虽罕用此名,然其物质形态(乌米饭)与文化意蕴仍存于民俗传统中。
“青精石饭”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总结来看,“青精石饭”是道教文化中的特殊饮食符号,反映了古人对辟谷修行的追求,但也因成分问题具有风险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山家清供》《真诰》等古籍或高权威性网页来源。
懊恨冰条比校迟疑不断春膏丹翘电力机车电位订制冻饿飞軨封记灌沸孤迸洪嗣讳饰家讳家监角韵锦篇绣帙镌治磕膝头子崆嵌郎吏老攫乐宅罗雀掘鼠瑉石木头底儿脑力劳动旁魄蓬屋频世扑哧乾浴启白乞粮乞巧节秋风落叶瑞历乳糜晕闪烁其辞赡洲身体力行实理实录漱涤疏末庶妻唆弄缩首卷舌田畈逖听远闻頽巧五戒吴京献谄小惩大诫小山眉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