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州的意思、九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州的解釋

(1) [China]∶中國的别稱

(2) [Kyushu]∶日本四主島中最南的島

詳細解釋

(1).古代分 中國 為九州。說法不一。《書·禹貢》作 冀 、 衮 、 青 、 徐 、 揚 、 荊 、 豫 、 梁 、 雍 ;《爾雅·釋地》有 幽 、 營 州而無 青 、 梁 州;《周禮·夏官·職方》有 幽 、 并 州而無 徐 、 梁 州。後以“九州”泛指天下,全 中國 。《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宋 陸遊 《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二五:“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 郭沫若 《贊******》詩:“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萬姓仰英烈。”

(2).指大九州。 中國 僅其中之一州。 戰國 時 鄒衍 稱 中國 為 赤縣神州 ,謂“ 中國 外如 赤縣神州 者九,乃所謂九州也”。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淮南子·地形訓》:“何謂九州?東南 神州 曰農土,正南 次州 曰沃土,西南 戎州 曰滔土,正西 弇州 曰并土,正中 冀州 曰中土,西北 臺州 曰肥土,正北 泲州 曰成土,東北 薄州 曰隱土,正東 陽州 曰申土。” 楊樹達 以為所舉九州,自正中 冀州 與《禹貢》九州之 冀州 偶同外,馀皆名號差異;其稱東南 神州 ,與 鄒衍 所稱 中國 名曰 赤縣神州 者相合;疑該篇乃取自 鄒衍 之書,所舉九州之名即 鄒衍 所稱之九州。見《積微居小學述林·鄒衍九州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九州”的詞義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文字解析

    • 九:在古漢語中不僅是數字,更象征“極限與無限”,常作為虛數表示“極多”。例如“九天”“九曲”等用法均體現此意。
    • 州:原指被水域環繞的陸地,《說文解字》釋為“水中可居者”,最初與地理環境相關。
  2. 起源背景
    九州概念最早與大禹治水傳說相關。大禹通過疏導洪水使陸地顯露,這些區域被稱為“禹迹”,後演化為“九州”,成為中華疆域的象征。


二、地理劃分與演變

  1. 典籍中的九州
    不同文獻對九州的具體劃分存在差異:

    • 《尚書·禹貢》: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 《爾雅》:含幽州、營州,無青州、梁州。
    • 《周禮》:含幽州、并州,無徐州、梁州。
  2. 對應現代區域
    以《禹貢》為例:

    • 冀州:今河北、山西、遼甯一帶;
    • 揚州:覆蓋江蘇、安徽南部及江西東部;
    • 荊州:包括湖北、湖南及江西西部。

三、文化象征意義

  1. 代稱功能
    自戰國起,“九州”成為中國的代稱,如“九州同”“九州大地”等表述,承載民族認同與疆域意識。

  2. 哲學延伸
    鄒衍提出“大九州”理論,認為中國僅為世界九大州之一,體現古人對宇宙的宏觀想象。


“九州”既包含地理區劃的實指意義(如《禹貢》九州的行政概念),又衍生為文化符號,象征中華文明的疆域與精神歸屬。如今部分古州名仍存于現代地名,如徐州、揚州等。需注意不同文獻對九州的界定差異,具體研究時可參考《禹貢》《爾雅》等原始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釋

《九州》是一個名詞,指中國古代的九個地方,也泛指全國。它表示對中國的整體稱呼,包括北方、南方、東方、西北、西南、東北、華北、華中和華南這九個地區。

拆分部首和筆畫

《九州》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亠”和“土”,部首意為在上方加一點,表示高大、有尊嚴;它的總筆畫數是九筆,由于沒有特殊的組字規則,因此可以直接拆分為兩個部首進行組字。

來源和繁體字

《九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國風·鄭風·子衿》一首古代詩歌中,用來形容國家的邊遠之地。繁體字“九洲”更常見于台灣和港澳地區的使用。

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規範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古代漢字《九州》寫作“九州子”,可以表示同樣的意思。這是因為古代經常以“子”作為詞的後綴,表示詞義的理解和加強。

例句

1. 江南是中國的九州之一。(表示江南是中國的一部分)

2. 九州萬裡地,萬裡九州村。(形容九州廣大的地域)

組詞

九州大學、九州風情、九州豪情、九州人家。

近義詞

中國、華夏、天朝、大中華。

反義詞

外國、異域、他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