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书·张知謇传》:“张知謇,子匪躬,幽州方城人,徙家岐。兄弟五人,知玄、知晦、知泰、知默,皆明经高第,晓吏治,清介有守,公卿争为引重。”
容为人,清介有守,仕至宰相,居处不改其初。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
“清介有守”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人的品格高尚且坚守节操,强调清廉正直、不随波逐流的品德。其中“清介”意为清廉耿介,“有守”表示有操守、有原则。
二、出处与典故
源自《新唐书·张知謇传》,原文记载张知謇兄弟五人“皆明经高第,晓吏治,清介有守,公卿争为引重”,用以形容他们为官正直、德行出众。
三、拼音与结构
四、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褒扬人物品行,尤其适合描述官员或学者坚守道德准则、不为利益所动的形象。例如:“他一生清介有守,虽居高位却两袖清风。”
五、近义词与关联词
虽未明确列出近义词,但可根据含义关联“高风亮节”“冰清玉洁”等表达高尚品德的成语。反义词则如“同流合污”“趋炎附势”。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例句,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清介有守》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人品正直,有节操,有道德操守。
《清介有守》的拆分部首是“水”和“言”,拆分后的笔画为13画。
《清介有守》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清指纯洁,无暇;介指品行,道德;有守即守护着规矩、信仰等。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有原则,不轻易妥协。
《清介有守》的繁体字为「清介有守」。
在古时候,「清介有守」这个成语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字形与现代写法相似,只是在一些笔画和结构上稍有不同。
他一直以来都秉持着《清介有守》的原则,从不向利益让步。
清高、介怀、有条件、守矩、持守。
清廉、正直、无私。
腐败、邪恶、无节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