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失去民心。《詩·大雅·文王》:“ 殷 之未喪師,克配上帝。” 鄭玄 箋:“師,衆也。”
(2).謂戰敗而損失軍隊。《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晉 陸機 《辯亡論下》:“彊寇敗績宵遁,喪師太半。” 明 王瓊 《雙溪雜記》:“ 毛鋭 喪師不加罪。”
“喪師”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失去民心
源自《詩經·大雅·文王》:“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這裡的“師”指民衆,“喪師”意為統治者失去民衆支持。
戰敗損失軍隊
常見于軍事語境,如《左傳·隱公十一年》提到“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喪師也”,指因戰敗導緻軍隊傷亡慘重。
含義 | 例句 | 來源 |
---|---|---|
失去民心 | 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 | 《詩經》 |
戰敗損兵 | 彊寇敗績宵遁,喪師太半。 | 陸機《辯亡論》 |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權威典籍用法。
喪師(sāng sh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喪”是由“占”與“亡”組成,表示失去、丢失的意思。第二個部分“師”表示老師、導師等具有教導性質的人物。
“喪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曆史上,“師”被用來指代教育、指導的角色,而“喪”則表示失去的含義。因此,“喪師”這個詞可以解釋為失去教導或失去老師。
在繁體字中,“喪”字的寫法為喪,而“師”字保持不變。不同于簡體字的字形,繁體字的字形更為複雜。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喪”字在甲骨文中寫作“亾”,小篆為“亡”,表示失去、亡故。而“師”字在甲骨文中寫作“士”,象形字形,表示人的形象,後來演變成“師”字。
以下為“喪師”一詞的例句:
1. 他失去了最重要的導師,他真的很喪師。
2. 女兒對老師的話很聽,但對父母的話卻喪師了。
3. 當初他的動力來源于導師的激勵,但自從導師離開後,他變得喪師了。
除了“喪師”外,還有其他相關的詞語和相似的意思。其中,組詞可參考:“喪心病狂”、“喪盡天良”等。近義詞可以考慮:“失去導師”、“失去教師”等。而反義詞可以是:“受到指導”、“有良師益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