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人以白絹作書,故以稱書信。 漢 蔡邕 《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唐 杜甫 《暮秋遣興呈蘇渙侍禦》詩:“久客多枉友朋書,素書一月凡一束。” 明 王錂 《春蕪記·訴怨》:“怎不仗青鸞傳素書,打疊下屠龍計,想鶯儔自可期。” 清 吳偉業 《鲞鶴》詩:“ 丁令 師來寄素書,羽毛零落待何如。”
(2).兵書名。舊題 漢 黃石公 撰, 宋 張商英 注。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主旨,取 老子 之說為注釋。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為 張商英 所僞托。 元 劉壎 《隱居通議·經史一》:“世多指兵書《三略》為 黃石公 所傳之書。 宋 張商英 曰:‘非也。 晉 亂,有盜發 子房 塚,于玉枕中獲此書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祕戒,不許妄傳,世所謂素書是也。’”
(3).泛指一般道書。 宋 蘇轼 《次韻回先生》之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問 黃公 覓《素書》。” 清 黃鷟來 《送田月樞歸隱王屋》詩:“底事披《素書》,無暇祀 黃石 。”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素書》是用朱墨寫在白絹上的道書。”
(4).書籍。《周書·張軌傳》:“ 軌 性清素,臨終之日,家無餘財,唯有素書數百卷。” 唐 許渾 《姑熟官舍》詩:“草生官舍似閒居,雪照南窗滿素書。” 元 汪元亨 《沉醉東風·歸田》曲:“怕纏手焚了素書,懶鑽頭拽倒茅廬。”
“素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書信
古代以白絹書寫信件,故稱“素書”。例如《文選·飲馬長城窟行》中“長跪讀素書”即指書信。
泛指書籍或道書
廣義可指未加注解的原始文本(如《史記》《左傳》等古籍),或道家經典。
書名由來
“素”意為質樸、根本,強調書中内容直指本質,涵蓋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的人生與治國原則。
核心思想
曆史背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素書》原文及譯文,可參考、5、8等來源。
素書是指未加以修飾或裝飾的書籍,也可以指簡寫的書籍。這種書籍一般不加以改動或塗飾,保持原始的狀态,用以保存内容。
素書的拆分部首為“糸”和“書”,分别屬于“纟”和“曰”兩個部首。糸部表示與紡織、線相關的意思,書部表示與書籍相關的意思。
素書的筆畫數為23劃。
素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尚書》一書中。繁體字中,素書的寫法為「素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素書的字形可能有所變化。然而,無論其字形如何變化,其意義和發音仍然保持不變。
1. 我在圖書館找到一本古代的素書,内容非常有趣。
2. 教授告訴我們要多閱讀素書,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
素書的相關詞彙有:素描(描述對象的簡單、輪廓性質的畫)、素淨(清澈、幹淨,無雜質)、素雅(樸素、優美,不誇張、華麗)、素食(以植物性食品為主的飲食方式)等。
素書的近義詞包括原稿、初稿、底稿等。反義詞可以是裝飾過的書籍、加工過的書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