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緩不濟急的意思、緩不濟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緩不濟急的解釋

緩:慢;濟:救助。緩慢的行動適應不了緊急的需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緩不濟急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huǎn bù jì jí,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指采取的措施或行動過于緩慢,無法應對緊急情況。其中“緩”意為緩慢,“濟”表示救助,整體強調速度與需求不匹配。例如:救災物資若運輸太慢,便屬于“緩不濟急”。

2.出處與背景

最早出自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正愁緩不濟急,恰好有現任杭州織造的富周三爺……帶京一萬銀子。”
清代吳趼人《糊塗世界》中也有用例:“要變賣東西,卻又緩不濟急。”

3.語法與用法

4.近義詞與反義詞

5.擴展理解

該成語常用于批評效率低下或規劃不足的情況,強調在緊急事件中需采取更快速、有效的應對措施。例如:企業資金周轉困難時,變賣固定資産往往“緩不濟急”,需另尋融資渠道。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兒女英雄傳》《糊塗世界》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緩不濟急》的意思

《緩不濟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事情出現了問題或緊急情況,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就會導緻更嚴重的後果。它強調時間上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暗示應該采取積極的行動以避免潛在的麻煩。

拆分部首和筆畫

《緩不濟急》的拆分可以按照部首來分,其中“緩”部的部首是“綽”,“急”部的部首是“心”。它們分别有5和7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緩不濟急》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時期的《南史·劉義慶傳》中,形容劉義慶拯救大勢如緩不濟急的狀況。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被寫為「緩不濟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相對于現代簡化字,古代寫法更複雜。《緩不濟急》用古代的寫法可以是「緩不濟急」,字形更為繁瑣。

例句

1. 面對緊迫的情況,他決定立即行動,因為他知道緩不濟急。

2. 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我們必須緩不濟急地尋找解決辦法。

組詞

組詞有:緩慢、緊急、不濟。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迫不及待、千鈞一發、緊要關頭。

反義詞:從容、從容不迫、從容不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