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rpass one’s master or teacher in learning] 藍:蓼藍草,可作染料。謂從蓼藍草中提煉出的靛青,顔色比蓼藍草更深。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
青出于藍而青于藍,染使然也。——北齊· 劉晝《崇學》
見“ 青出於藍 ”。
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顔色比藍草更深。語出《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楊倞 注:“以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後因以“青出於藍”比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唐 白居易 《賦賦》:“賦者,古詩之流也。始創於 荀 宋 ,漸恢張於 賈 馬 。冰生乎水,初變本於《典》《墳》;青出於藍,復增華於《風》《雅》。” 宋 劉克莊 《哭吳卿明輔》詩之一:“ 水心 文印雖傳嫡,青出於藍自一家。”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二:“ 王勃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當時以為奇絶,然亦有所本…… 勃 則青出於藍矣。”亦作“ 青出于藍 ”。 冰心 《悼郭老》:“而他的譯詩譯文,也是青出于藍,不同凡響!”亦省作“ 青于藍 ”。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下:“ 德璋 生于 封谿 ,而文為雕飾,青于藍矣。”
“青出于藍”是漢語成語,源自《荀子·勸學》中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本義與字面含義
“青”指靛青(一種深藍色染料),“藍”指蓼藍(可提取藍色染料的植物)。靛青是從蓼藍中提煉而成,但顔色比原植物更深。這體現了古代染色工藝中通過加工使色彩升華的自然現象。
二、比喻義
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超越前人。強調通過學習和積累,後來者能在前人基礎上取得更大成就。例如北魏李谧勤奮求學,最終超越老師孔璠,成為典故範例。
三、用法與結構
四、文化影響
該成語被廣泛用于教育、藝術等領域。唐代白居易在《賦賦》中借其比喻文學傳承,清代納蘭性德評價王勃詩句時,也用此形容創新超越。
五、擴展對比
與“冰寒于水”常并列使用,共同闡釋“後天努力可突破先天條件”的哲學思想。
《青出于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後輩的成就超過了前輩,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輩勝過前輩。
《青出于藍》的部首是青(請理字),總筆畫數為31畫。
《青出于藍》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韓非子列傳》中。在古代,藍色很難提取出來,所以青色是用藍色和綠色混合而成,因此用“青出于藍”來形容後輩超過前輩的意思。
《青出於藍》是《青出于藍》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但《青出于藍》的成語在古代寫法中并沒有特殊變化。
他是我的學生,如今已經是一位傑出的教授了,真是青出于藍。
青雲直上、出類拔萃、藍田生玉、超越前人
超越前人、勝過前輩
不能超越前人、不及前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