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史》《漢》二書, 魏 晉 以還,紛無定説…… 明 諸論隲,差得其衷。”
“論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基本釋義
該詞意為“評論”,常用于對事物或觀點進行評判、分析。其拼音為lùn zhì,注音符號為ㄌㄨㄣˋ ㄓˋ。
古籍例證
明代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中提到:“《史》《漢》二書……明諸論隲,差得其衷。”此處指對《史記》《漢書》的評論較為中肯。
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該詞,屬于文言詞彙,多出現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建議:如需更深入的詞源或曆史用法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隲(zhì)是一個漢字,由部首阝和音符音旁的至組成,共有14畫。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隲的寫法稍有不同,由金字旁加兒表示。
隲作為一個漢字,來源于古代文字的演變。它最早的意義是指枝葉凋零的樹木。後來引申為人留級未升的意思,進而表示停滞不前的情況。現代意義上,隲多用來形容人才被浪費或未得到充分發展。
隲的繁體字為誌(zhì),部首和發音都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不同。
在古時候,隲的寫法為金字旁加兒。金字旁表示與財富、工藝、貴族有關的意義,而加兒表示隲的音旁。這種古代寫法傳承了多年,直到後來統一的簡化字形成。
他在公司裡已經工作了十年,卻一直隲于一份低薪的工作。
隲才(指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的才能)
隲衆(指被忽視和浪費的人才)
滞、緩、蕭、廢
進、升、辭、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