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直貌。《釋名·釋船》:“二百斛以下曰艇。艇,挺也。其形徑挺,一人二人所乘行也。”
(2).引申為戆直。《北史·魏收傳》:“言之不善,行之不正,鬼執強梁,人囚徑挺,幽奪其魄,明夭其命。”
(3).猶徑庭。 章炳麟 《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若欲統一語言,故盡用其語者, 歐洲 諸族因與原語無大差違,習之自為徑易,其在 漢 土,排列先後之異,紐母繁簡之殊,韻部多寡之分,器物有無之别,兩相徑挺,此其犖犖大者。”參見“ 徑庭 ”。
根據多來源文獻綜合,"徑挺"(拼音:jìng tǐng)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1. 直貌
指筆直、挺拔的形态特征。最早見于東漢劉熙《釋名·釋船》:"其形徑挺,一人二人所乘行也",用于描述小型船隻的直線型船體結構。
2. 引申為戆直
在《北史·魏收傳》中擴展為形容性格剛直:"人囚徑挺,幽奪其魄",這裡暗喻人因過于耿直而遭受困厄,帶有"剛直不阿卻不通世故"的貶義色彩。
3. 猶徑庭
章炳麟在語言學論述中将其類比"徑庭":"兩相徑挺",表示事物間存在巨大差異。這種用法屬于近代引申,與成語"大相徑庭"的表意相近。
詞義演變特點:從具體物象(船體筆直)→人物性格(耿直)→抽象概念(差異懸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典型發展路徑。當代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研究領域。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釋名》《北史》等原著。
“徑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個人直立挺拔、氣質出衆。表示人的儀表端莊、精神飽滿、堅定自信。
“徑挺”是由“⻌”(辵)和“立”兩個部首組成。
它的總筆畫數為10劃,其中“⻌”(辵)部首是兩劃,“立”部首是5劃。
“徑挺”一詞源自中國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廣韻》、《康熙字典》等古代字書中。字形演變上,它起初是由“⻌”(辵)和“立”組成,表示一個人在行走中保持挺直的姿勢。後來隨着時代的變遷,其含義也擴展為人格特質方面的表現。
在繁體字中,“徑挺”可以寫作“徑挺”。其中,“徑”字的“⻌”(辵)部首下方有一個額外的點,表示行進的意思,與簡體字的“⻌”(辵)相比稍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差異。相較于現代漢字,古時候的“徑挺”寫法可能略有變化。然而,由于沒有具體的古代資料,無法準确了解古時候該詞的具體寫法。
1. 他的儀表很端莊,走路時總能保持一個讓人贊歎的徑挺姿态。
2. 那位演員的表演非常出色,他的每個動作都顯露出一種與衆不同的徑挺風采。
3. 這位年輕人一臉堅定的表情和挺拔的身姿,展示出了他的獨特的徑挺精神。
1. 組詞:挺拔、挺直、儀表端莊、姿态優雅。
2. 近義詞:威武、挺拔、氣宇軒昂。
3. 反義詞:佝偻、低頭彎腰、駝背、頹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