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 宋 陳師道 《宿柴城》詩:“起倒不供聊應俗,高低莫可隻隨緣。” 任淵 注:“世傳《樂府曲》曰:‘高來不可,低來不可。’”意謂高者無力得到,低者又不屑遷就。多用以形容謀求職業或婚配上的兩難處境。 冰心 《冬兒姑娘》:“其實我也早留心了,不過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亦作“ 高不湊低不就 ”、“ 高不輳低不就 ”。《初刻拍案驚奇》卷九:“其間也就説過幾家親事,高不湊低不就,一家也不曾成得。”《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所以高不輳低不就,那些做媒的,見這兩個老人家難理會,也有好些不耐煩,所以親事越遲了。” 明 陳與郊 《義犬》第一出:“[丑]問:我偌大這箇身子,卻緣何高不湊低不就,落落度度的。先生,你看我該作什麼勾當,揀什麼最便宜與我做?”
“高不成低不就”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人在選擇職業或婚戀時陷入的兩難處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分析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高不成低不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因為自身的條件或能力不足,無法達到一個高的水平,但又不肯接受一個低的水平,結果隻能處于一個無法前進也無法退後的尴尬境地。
《高不成低不就》由“高”、“成”、“低”、“就”四個字組成。
部首拆分為:
筆畫拆分為:
《高不成低不就》最早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武經總要》一書中,但最初沒有這個成語的完整形式,隻是後來人們根據吳自牧的文意進行了補全。
繁體字為《高不成低不就》。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
他不願意接受公司給他的晉升,卻又不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真是高不成低不就。
高就、低就、高成低就
進退兩難、左右為難
積極進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