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侵伐的意思、侵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侵伐的解释

兴兵越境讨罪;进攻他国。《左传·桓公十年》:“ 郑 人怒,请师於 齐 , 齐 人以 卫 师助之,故不称侵伐。”《春秋·桓公十年》“ 齐侯 、 卫侯 、 郑伯 来战于 郎 ” 晋 杜预 注:“改‘侵伐’而书‘来战’。” 孔颖达 疏:“然则侵伐者,师旅讨罪之名也。” 宋 苏辙 《礼义信足以成德论》:“ 周 衰,凡所以教民之具既废,而战攻侵伐之役交横于天下。”《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休萌战攻侵伐之谋,共享安净和平之福。”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纪6*元前四百九十四年, 吴 王 夫差 侵伐 越国 , 越国 大败。”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侵伐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侵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侵伐指古代战争中兴兵越境讨伐他国或发动进攻的行为,常带有“声讨罪责”的正当性理由。例如《左传》中提到“侵伐”与“来战”的区分,强调其师出有名。


二、词义分解

  1. 侵:原指侵入他国领土,后引申为未经允许的越境行动。
  2. 伐:指以武力讨伐,通常伴随钟鼓等正式宣战仪式。若无钟鼓则称“侵”,有则称“伐”。

三、古代用例

  1. 《左传·桓公十年》记载:“郑人怒,请师于齐,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说明“侵伐”需符合特定条件才能使用。
  2. 《礼记·檀弓下》提到古代侵伐的礼仪:“不斩祀(不毁宗庙)、不杀厉(不杀病弱)、不获二毛(不俘老人)”,体现早期战争规范。

四、与其他战争用词的区别


五、总结

“侵伐”在古汉语中既包含军事行动,也隐含道义判断,常用于描述诸侯国之间的冲突。其定义与《左传》《礼记》等典籍中的礼仪和战争规则密切相关。

网络扩展解释二

侵伐

侵伐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语,具有多个意义。它可以作为动词使用,意为入侵、攻打。它也可以作为名词使用,表示入侵、攻击的行为或结果。

拆分部首和笔画

侵伐的拆分部首是人。它由10个笔画组成,其中部首人占据了第一和第二个笔画,侵占了第三到第六个笔画,伐占据了第七和第八个笔画。

来源

侵伐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的本义是指入侵和攻打敌人的行为,后来渐渐扩展到对不属于自己的地方、权益或资源的非法占有和掠夺。

繁体

侵伐的繁体字为侵伐。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法中,侵字的变体形式较多,常见的有隶书体中的侵字以及篆书体中的侵字。

例句

1. 敌军侵伐我国边境,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防御。

2. 这个国家频繁侵伐邻国的领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组词

侵略、侵占、侵犯、侵袭、伐木、伐罪等。

近义词

侵略、侵占、侵犯、侵袭等。

反义词

保护、守卫、保卫等。

综上所述,侵伐是一个具有多个意义的汉字词语,常用于描述入侵和攻打敌人的行为,也可表示对不属于自己的地方、权益或资源的非法占有和掠夺。它由10个笔画组成,拆分部首为人。词语来源较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古时的写法有多种变体形式,常见的有隶书体中的侵字以及篆书体中的侵字。侵伐的繁体字为侵伐。在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方面,都有一定的相关词汇可以参考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报投变更边卡表欵播扬裁衷艚子弛兵错带当应得来等伴德曜东牀之选冻饿督领風隊风示伉爽搆敌瓜代怪妄管商故将罕闻驩呼花无百日红究研举直错枉宽度匡时困兽犹鬭阆山两碍两重阳莲腮灵茅陵丘龙夔緑施买复靡颜腻理疲疴求伸曲词曲径囷囷让木肉色弱碱山林屐世辟死籍橚槮踏壁贪叨呫嗫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威望素著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