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切實而簡要。《書·畢命》:“政貴有恒,辭尚體要。” 孔穎達 疏:“為政貴在有常,言辭尚其體實要約。”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蓋《周書》論辭,貴乎體要; 尼父 陳訓,惡乎異端。”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露布》:“近代諸露布,大抵皆張皇國威,廣談帝德,動逾數千字,其能體要不煩者,鮮雲。”
(2).大體;綱要。 漢 荀悅 《漢紀·後序》:“於是乃作考舊,通達體要,以述《漢紀》。” 宋 蘇轼 《張文定公墓志銘》:“執政乃始奉詔拜翰林學士承旨。問治道體要,公以簡易誠明為對。” 清 方苞 《書<漢書·霍光傳>後》:“《班史》義法,視 子長 少漫矣,然尚能識其體要。”
(3).體統;體制。《宋書·沉攸之傳》:“﹝ 攸之 ﹞謂人曰:‘州官鞭府職,誠非體要,由小人淩侮士大夫。’”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三輔黃圖》:“以 長樂 、 未央 、 建章 、 北宮 、 甘泉宮 為綱,而以其中宮室臺殿為目,甚得體要。”
(4).謂領悟要旨。 晉 葛洪 《抱樸子·微旨》:“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體要”是漢語中具有古典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體”與“要”的融合。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體”指事物的主體或本質,“要”指綱要或關鍵,組合後表達把握事物核心、提綱挈領的意涵。
具體釋義包含兩方面:
現代語境中,“體要”多用于學術或文學批評領域,例如描述理論體系需“體要兼備”,即兼顧整體框架與核心論點(引用自《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體要”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可綜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如下:
切實而簡要
源自《尚書·畢命》:“政貴有恒,辭尚體要”,指言辭應簡明扼要且切中實質。這一用法在文學批評中尤為常見,如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強調“貴乎體要”,反對冗雜。
大體與綱要
指事物的核心内容或關鍵框架。例如漢荀悅《漢紀》提到“通連體要”,即通過綱要梳理曆史。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抓住重點”,如企業管理需把握“體要”。
體制與體統
用于描述制度或規範,如《宋書》中批評“州官鞭府職,誠非體要”,指不符合體制。
領悟要旨
強調對核心思想的把握,如清代方苞評價《漢書》時稱其“識其體要”。
作為成語時,“體要”多指事物的本質或關鍵部分,例如:“寫作需緊扣體要,避免贅述”。
該詞兼具古典性與實用性,既可指形式上的簡明扼要(如公文、文學),也可指内容上的核心框架(如管理、學術)。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白日見鬼白書爆表飽經風雨不震財币朝夕之策陳倉傳饋腠會淡飯黃齑大棗得月較先藩扞範器峰穎綱目高隅公孤乖方聒耳酣然黑老包喝月華潤彙題忽眨降戶絞爛記憐金果饋酳老年間連阙裡談巷議龍箫馬龍車水卯生廟號驽箭離弦女主人偶合辟匿清核讓能三克三宰搔首弄姿社夥適以相成水牕樹薯塘岸昙花通私外手詳評襄助閑土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