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切實而簡要。《書·畢命》:“政貴有恒,辭尚體要。” 孔穎達 疏:“為政貴在有常,言辭尚其體實要約。”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蓋《周書》論辭,貴乎體要; 尼父 陳訓,惡乎異端。”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露布》:“近代諸露布,大抵皆張皇國威,廣談帝德,動逾數千字,其能體要不煩者,鮮雲。”
(2).大體;綱要。 漢 荀悅 《漢紀·後序》:“於是乃作考舊,通達體要,以述《漢紀》。” 宋 蘇轼 《張文定公墓志銘》:“執政乃始奉詔拜翰林學士承旨。問治道體要,公以簡易誠明為對。” 清 方苞 《書<漢書·霍光傳>後》:“《班史》義法,視 子長 少漫矣,然尚能識其體要。”
(3).體統;體制。《宋書·沉攸之傳》:“﹝ 攸之 ﹞謂人曰:‘州官鞭府職,誠非體要,由小人淩侮士大夫。’”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三輔黃圖》:“以 長樂 、 未央 、 建章 、 北宮 、 甘泉宮 為綱,而以其中宮室臺殿為目,甚得體要。”
(4).謂領悟要旨。 晉 葛洪 《抱樸子·微旨》:“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體要”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可綜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如下:
切實而簡要
源自《尚書·畢命》:“政貴有恒,辭尚體要”,指言辭應簡明扼要且切中實質。這一用法在文學批評中尤為常見,如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強調“貴乎體要”,反對冗雜。
大體與綱要
指事物的核心内容或關鍵框架。例如漢荀悅《漢紀》提到“通連體要”,即通過綱要梳理曆史。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抓住重點”,如企業管理需把握“體要”。
體制與體統
用于描述制度或規範,如《宋書》中批評“州官鞭府職,誠非體要”,指不符合體制。
領悟要旨
強調對核心思想的把握,如清代方苞評價《漢書》時稱其“識其體要”。
作為成語時,“體要”多指事物的本質或關鍵部分,例如:“寫作需緊扣體要,避免贅述”。
該詞兼具古典性與實用性,既可指形式上的簡明扼要(如公文、文學),也可指内容上的核心框架(如管理、學術)。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體要》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某個事物或文本的結構、内容或要點。
《體要》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肉”,共計8個筆畫。
《體要》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李時中的《京師見聞征記》,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逐漸流行起來。
在繁體字中,《體要》的寫法沒有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形狀上與現代有所不同。而《體要》一詞的古時候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字形略有差異。
他的演講很精彩,簡明扼要地傳達了整個報告的《體要》。
體系、要求、體悟、要素、體驗。
概要、摘要、大綱、要點。
詳述、詳細、展開、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