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遐陬的意思、遐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遐陬的解釋

邊遠一隅。《宋書·謝靈運傳》:“内匡寰表,外清遐陬。” 宋 陸遊 《會慶節賀表》:“臣迹滞遐陬,心馳魏闕。” 清 趙翼 《樹海歌》:“ 禹 刊 益 焚所不到,剩作叢箐森遐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遐陬(xiá zōu)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複合詞,字面指遙遠偏僻的角落,常用于形容地理位置的邊遠或文化上的荒僻之地。其釋義可從單字本義與合成詞義兩個層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遐(xiá)

    • 本義:形聲字,從辵(chuò),叚(jiǎ)聲,本指空間或時間上的遙遠。《說文解字》釋為“遠也”。
    • 引申義:
      • 地理距離的遼遠(如“遐方”);
      • 時間久遠(如“遐齡”);
      • 抽象意義的疏離(如“遐棄”)。
  2. 陬(zōu)

    • 本義:形聲字,從阜(fù),取聲,本指山腳或角落。《說文解字》釋為“阪隅也”(山坡的角落)。
    • 引申義:
      • 地理位置的邊角(如“山陬海澨”);
      • 區域劃分的末端(如“陬邑”)。

二、合成詞“遐陬”的完整釋義

作為連綿詞,“遐陬”融合兩字含義,核心意義為:

“遠離中心區域的偏僻之地”,具體包含兩層内涵:

  1. 地理邊陲:指遠離中原或政治經濟中心的荒遠地帶。

    例:清代魏源《聖武記》:“遐陬僻壤,莫不涵濡聖澤。”

    (描述皇恩惠及最偏遠的角落。)

  2. 文化邊緣:引申為文明未及的化外之境,常含閉塞、落後之意。

    例:明代宋濂《送張編修赴金陵》:“遐陬文教漸被深。”

    (指文化教育逐漸深入偏遠地區。)


三、古典文獻例證

唐代王勃《梓州通泉縣惠普寺碑》雲:

“遐陬遂通,桀骜知禁。”

(意為:連最偏遠的角落也得以通達,桀骜不馴者懂得遵守法度。)

此例凸顯“遐陬”在曆史語境中象征王權教化所及的終極疆域。


四、權威辭書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釋義為“邊遠一隅”,并引《宋書·夷蠻傳》用例佐證。

  2.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标注其出自古代文獻,強調“陬”為“角落”義,合成後指“荒遠之地”。


“遐陬”是融合空間距離與文化疏離的雙重意象,既具地理實指性,亦承載古代中原中心觀下的邊緣叙事,常見于曆史、文學文本中。

網絡擴展解釋

“遐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單字拆解和整體詞義兩方面分析:

一、單字解析

  1. 遐(xiá)

    • 本義為“遙遠”,引申為“長久”或“邊遠地區”。字形為形聲結構,從“辵”(表示行走),叚聲。例如《說文解字》中提到“遐,遠也”,《詩經》中也有“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不顯亦世。”(《大雅·皇矣》)的用法。
  2. 陬(zōu)

    • 指“角落”或“偏遠之地”,如《史記》中“陬,隅也”(《天官書》),常與地理方位相關。

二、整體詞義
“遐陬”組合後表示“邊遠角落”或“遙遠偏僻的地方”,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例如:

三、用法與延伸
該詞常用于強調地理位置的偏遠或文化上的邊緣性,具有文言色彩,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見于古典文學、詩詞或學術著作中。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語料,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揞揜蚌鐮辦公室自動化不腆之儀不賢操次沖厚撢稽誕漫頓锉發端飛條蜂蠹風魔九伯佛律佛土歌辭跟梢個中人航天寒女黑油油黃耳火山錐互生戛然而止鯨目肌劈理解跼蹐俊桀克厭口水話姱容瀾翻老鼋類編連錯淩風淩風舸曆僻盲湯煤煙畦迳射防舌面前音審詳蛇蠍心腸師表施屬説來道去跳膿跳棋脫天漏網委赆委咎文漪吾曹仙韶院楔木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