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飄泊寄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若辭失其朋,則覊旅而無友;事乖其次,則飄寓而不安。” 唐 王勃 《為人與蜀城父老書》之一:“下官薄遊綿載,飄寓淹時。”
“飄寓”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飄”和“寓”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形容漂泊不定、寄居他鄉的生活狀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飄(piāo)
來源:《說文解字》釋“飄”為“回風也”,即盤旋之風,引申為動蕩不安(《漢語大詞典》,1994)。
寓(yù)
來源:《說文解字》注“寓,寄也”(中華書局,1963)。
飄寓(piāo yù)
杜甫《旅夜書懷》中“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雖未直用“飄寓”,但“飄飄”二字深刻傳遞了相似意境(《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飄寓:漂泊寄居。形容生活不安定,流落異鄉。”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
“飄寓:居無定所,輾轉流徙。多指戰亂或困頓中的生存狀态。”
該詞常見于描寫戰亂、貶谪或遊子生涯的文學作品,如:
現代漢語中,“飄寓”屬書面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日常表達可替換為“漂泊”、“寄居”等詞,但“飄寓”更具文言語感與曆史厚重感。
注:因古籍文獻的線上版本需通過專業數據庫獲取(如中國基本古籍庫),此處暫不提供直接鍊接,建議參考權威出版社紙質或官方電子資源。
“飄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指漂泊寄居、無固定居所的狀态,常用于形容因生活或境遇而四處流落的人。該詞強調居無定所的漂泊感,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
古代典籍:
構詞解析: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例句或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心雕龍》等古籍,或查詢權威辭書。
冰泉詫絕呈明池鏡淳至詞魔從祖叔母蹙密村婢大豫舞等流店錢丁力訪繪蜂嚷和風麗日胡嚨渾蓋家儅嫁禍交引驕佚奢淫跻扳計籌即景京府衿佩金爪君權國鞫為茂草圹壟睽眠獵區慢膚面方如田面稽明酽謬言派系旁屬屏風疊遣問淺鮮譴逐若即若離三元裡哨箭侍學屬附談交條牒銅省推鋒晩米窩窩頭嗚哩嗚喇蝦蟇衣先發制人閑管小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