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ivolous;giddy] 舉止不穩重
舉止輕佻
亦作“ 輕窕 ”。1.謂行動不沉着,不穩重。《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楚 師輕窕,易震蕩也。”《三國志·吳志·孫堅孫策等傳論》:“然皆輕佻果躁,隕身緻敗。”
(2).謂言語舉動不莊重,不嚴肅。 唐 谷神子 《博異志·崔玄微》:“至 十八姨 持盞,性輕佻,翻酒污 醋醋 衣裳。” 茅盾 《煙雲》:“但是姓 朱 的那副輕佻浮薄卑劣的形态在他眼前閃動,他臉上發燒。” 周克芹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七章二:“他有時也會原諒這個還沒有出嫁的漂亮而輕佻的姑娘。”
“輕佻”是一個形容詞,讀音為qīng tiāo,主要用于描述人的言行舉止不莊重、不嚴肅,或行動不沉着、不穩重。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言語或行為缺乏莊重感,帶有隨意、浮躁的特點,可能給人不尊重的印象。例如:
詞性延伸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左傳》《三國志》等文獻,或查看、5、9的原始内容。
輕佻(qīng tiāo),意為言行不莊重、輕浮。其部首為車(chē)和人(rén),總筆畫數為12。在繁體字中,輕佻的寫法保持不變。
輕佻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黍離》:“樂隻君子,邦家之基,邦家之基,其維邦之陳。”其中“輕厭離居,言覺罪餘。罪之感言,輕佻以懷。”詩中描述了一種言談舉止不穩重的狀态,後來輕佻就成為形容言行不莊重、輕浮的代名詞。
古代漢字中,輕佻的寫法多種多樣。有的寫作“輕翹”,有的寫作“輕挑”,都是表達輕浮、輕佻的意思。
他的輕佻态度讓人感到不安。
輕佻主義、輕佻自大、輕佻浮躁。
輕佻的近義詞包括輕狂、輕浮、輕薄。
莊重、穩重、嚴肅是輕佻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