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從獻的意思、從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從獻的解釋

謂古代祭祀或飨食獻酒後,以燔肉或炙肝置于俎上從而薦之。凡獻皆有從,加爵非獻則無。《周禮·夏官·量人》:“凡祭祀,饗賓,制其從獻脯燔之數量。”《詩·小雅·楚茨》“執爨踖踖,為俎孔碩,或燔或炙” 漢 鄭玄 箋:“燔,燔肉也;炙,肝炙也:皆從獻之俎也。” 孔穎達 疏:“言從獻者,既獻酒,即以此燔肉從之,而置之在俎也。” 朱熹 集傳:“《特牲》:主人獻屍,賓長以肝從;主婦獻屍,兄弟以燔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從獻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有名詞,指在正式獻祭後進行的第二次獻酒儀式,屬于祭祀程式的組成部分。其核心含義與祭祀的等級、流程密切相關,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與禮儀定位

  1. “從”的釋義

    “從”在此處意為“跟隨、次要的”,與“正獻”(主獻)相對。《漢語大詞典》明确“從獻”為“古代祭祀時第二次獻酒”,強調其順序性。

  2. “獻”的儀式内涵

    “獻”指進獻酒醴,是祭祀中向神靈敬奉的重要環節。據《周禮·春官·司尊彜》記載,祭祀需遵循“祼(灌)獻→朝踐→饋獻”等流程,“從獻”屬于“饋獻”環節的次級步驟。

二、禮儀程式與等級

  1. 流程順序

    在“正獻”(主祭者首次獻酒)後,由助祭者(如卿大夫)進行第二次獻酒,稱為“從獻”。如《儀禮·特牲饋食禮》描述士祭禮儀:“主人獻屍,主婦亞獻,賓長三獻”,其中“亞獻”即從獻的一種形式。

  2. 等級象征

    從獻者的身份需低于主祭者,體現古代祭祀的等級秩序。清代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指出:“正獻由王或主祭者完成,從獻則由卿大夫執行”,彰顯禮制中的尊卑差異。

三、文獻典例

四、文化内涵

從獻不僅是儀式步驟,更蘊含“敬天法祖”“尊卑有序”的禮治思想。通過主從協作的獻祭流程,強化宗法制度中君臣、父子的人倫關系,成為維系古代社會秩序的文化符號。


權威參考來源

  1.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2.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 彭林譯注《儀禮》(中華書局,2012)
  4. 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1987)

網絡擴展解釋

“從獻”是一個古代禮儀術語,主要用于祭祀或宴飨場合,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在祭祀或宴席中,主獻酒儀式結束後,将燔肉(烤肉)或炙肝(烤肝)放置在禮器“俎”上,作為附加的獻禮環節。這一步驟體現了古代禮儀的嚴謹性,強調“凡獻皆有從,加爵非獻則無”的規則。

二、詳細解釋

  1. 儀式流程
    在祭祀或宴飨時,需先完成獻酒(主獻禮),隨後進行“從獻”,即呈上燔肉、炙肝等祭品。例如《周禮·夏官·量人》記載:“凡祭祀,饗賓,制其從獻脯燔之數量。”。

  2. 祭品種類
    從獻的祭品多為加工後的肉類,如燔肉(整塊烤肉)和炙肝(烤肝),需置于俎(祭祀用的案闆)上,以示莊重。

  3. 禮儀意義
    這一環節既是對神靈或尊長的敬意表達,也暗含等級制度,如《詩經·小雅·楚茨》鄭玄箋注提到,從獻之物需嚴格遵循禮制,體現“下級向上級進貢”的恭敬态度。

三、文獻出處

該詞多見于古代禮學典籍,如《周禮》《詩經》及其注釋文獻,漢代鄭玄、唐代孔穎達等學者均對其有詳細考釋。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周代至漢代的祭祀、宴賓禮儀,現代已不常見,但在研究古代禮制或文獻解讀時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

貝甯辨給辨洽變容不禁參省持斧除闇楚纩寸補黛漪黨部擔輿彫镂恩軍惡識防凍煩蕪返銷封套幹凈地孤歌桂酒椒漿過夏合順闳識孤懷紅袖狐步舞鵁鶄經眼靜養窘執姬仆九行劇暑可則匡攘面方如田民牧能有辟逃乾片窮絝丘坂羣衆關系三耦十大曲市惠釋家室孫書空咄咄磃氏館私下頭由屠工婉蟬夏蟲疑鮮紫歙鉢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