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一年。 唐 施肩吾 《春遊樂》詩:“一年三百六十日,賞心那似春中物。” 清 龔自珍 《西郊落花歌》:“安得樹有不盡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長是落花時。”
“三百六十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三百六十日”字面指代一年,屬于古代對時間周期的簡化表達。盡管現代公曆一年為365天(閏年366天),但古人常以“三百六十日”象征完整的時間循環。
需注意古代與實際的曆法差異,現代使用中更多取其象征意義而非精确計時。例如清代詩句“安得樹有不盡之花更雨新好者”即通過“三百六十日”強化落花時節的永恒美感。
部分文獻提到“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明代唐寅詩句),進一步印證了古代對四季均分的簡化觀念,但實際氣候周期與此并不完全吻合。
如需更完整的詩詞引用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三百六十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一年、每天都不缺少一天”。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時間過得非常快,像一年隻有三百六十天一樣。
《三百六十日》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日”,拆分出來的筆畫有4畫。
《三百六十日》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本著作,名為《左傳》。在《左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凡民之恥,所以立足者三百六十日。”意思是說,人民的恥辱是不能忍受的,就像一年每天都不可以缺少一天一樣。
《三百六十日》的繁體字為「三百六十日」。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三百六十日》這個成語在古代的寫法為「參佰陸拾日」。
1. 最近的日子過得好快,感覺一眨眼就過去了,真是三百六十日!
2. 每天都要珍惜時間,因為三百六十日很快就會過去。
三百六十度、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年
一眨眼、過眼煙雲、彈指間
漫長、拖沓、緩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