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kirmisher]∶疏開隊形的一組士兵中的一名
(2) [stragglers and disbanded sol***rs;stray sol***r from defeat]∶潰散的士兵
(1).潰散的兵士。《史記·樊郦滕灌列傳》:“ 漢王 既至 滎陽 ,收散兵,復振。”《後漢書·孔融傳》:“ 融 逆擊,為 饒 所敗,乃收散兵保 朱虛縣 。” 楊朔 《昨日的臨汾》:“當我到 山西 前線來時,一位熟悉 山西 情形的朋友曾經警告我說:‘你得小心點,路上可有散兵剝人的衣裳。’”
(2).指舊時軍隊中供差役而非正式編制的兵士。《隋書·禮儀志三》:“其馬步隊與軍中散兵,交為兩番,五日而代。”
(3).軍事用語。指采用一種分散隊伍或單兵進行作戰的形式。 魯迅 《書信集·緻蕭軍》:“我所采取的戰術,是:散兵戰,塹壕戰,持久戰。” 孫犁 《澹定集·答吳泰昌問》:“散兵作戰,深山野處,反倒容易出成果。”
“散兵”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潰散的士兵
指戰敗或脫離編制的零散士兵,常見于軍事撤退或混亂局勢中。例如《史記》記載劉邦在滎陽“收散兵,復振”。
非正式編制的兵士
舊時軍隊中承擔雜役、偵查等任務的非正規兵員,如清代臨時招募的“勇”。
指分散作戰的戰術形式,例如:
散兵遊勇
比喻無組織、無領導的個體,如戰後流民或社會閑散人員。
其他領域借用
以上解釋綜合了語言學、軍事學及文化引申義,主要參考高權威性資料。如需特定領域(如股市、遊戲)的詳細釋義,建議進一步查閱專業文獻。
散兵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分散作戰的士兵或不隸屬于正規軍隊的遊擊隊員。在國内一些地方方言中,散兵也可以指代沒有固定職業或工作的人。
散字的部首是攴,總共有12個筆畫。
散兵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祖逖傳》中,用來形容祖逖領導的軍隊戰術靈活,不依附于固定陣型,因此得名散兵。
散字的繁體形式為「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散字的形狀稍有不同,中間的豎筆與左邊橫筆形成一個彎曲的連線。
1. 散兵遊勇在戰場上靈活機動,給敵人帶來巨大困擾。
2. 他過去是個散兵,沒有固定職業,最近才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1. 散兵遊勇:指沒有組織紀律的遊擊隊員。
2. 散兵線:指軍隊戰鬥陣線中分散部署的小股兵力。
1. 遊擊隊員
2. 散兵遊勇
1. 正規軍
2. 隊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