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的意思、白文的詳細解釋
白文的解釋
(1) [the text of an annotated book]∶書的正文部分
先讀白文,後看注解
某自小時未曾識訓诂,隻讀白文。——《朱子全書·易》
(2) [an unannotated edition of a book]∶不附注釋的書
白文《論語》
(3) [intagliated characters on a seal]∶印章上與朱文相對的陰文部分
詳細解釋
(1).白色字文。《宋史·太宗紀一》:“﹝ 太平興國 七年三月﹞ 舒州 上玄石,有白文曰:‘丙子年出趙號二十一帝。’”
(2).碑碣、鐘鼎或印章上面的陰文。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印章制度》:“ 漢 晉 印章,皆用白文。”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卷三:“ 三代 鐘鼎文有款識: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陰。刻之印章,則陽文曰朱文,陰文曰白文。” 清 馮桂芬 《<兩京印錄>序》:“又 漢 印朱文往往與篆體不合,不可意為。白文則小篆中參以隸法,自今為之,可無乖於 漢 人之恉。”
(3).指有注解的書的正文。 魯迅 《準風月談·古書中尋活字彙》:“看了六臣注之後才懂的字不能算,因為這原是死屍,由六臣背進他腦裡,這才算是活人的,在他腦裡即使複活了,在未‘可看《文選》的青年’的眼前卻還是死家夥。所以他必須看白文。”
(4).指有注釋的書不錄注釋隻印正文的書。如《十三經白文》。 毛春翔 《古書版本常談·套印本》:“套印書·往往都是白文,注文省略。”
(5).曆史上 白族 人民在漢字基礎上創造的字。已發現 元 明 兩代五塊白文碑文,以 明 代 楊黼 的《山花碑》為有名。 孫太初 《談白文》:“由于社會發展和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這種‘白文’并沒有獲得獨立的發展,而逐漸為漢字所代替了。”
詞語分解
- 白的解釋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樣的顔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晝。白日做夢。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純潔:一生清白。白璧無瑕。 空的,沒有加上其它東西的:空白。白卷。 沒有成就的,沒有效果的:白忙。白說。 沒
- 文的解釋 文 é 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文錦。 刺畫花紋:文身。 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文盲。以文害辭。 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文憑。文藝。文體。文典。文苑。文獻(指有曆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
網絡擴展解釋
“白文”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一、書籍相關
- 正文部分
指古籍中未添加注釋的原始文字。例如閱讀經典時,先讀原文(白文)再參考注解,這一用法在《朱子全書·易》和《宋史》中均有記載。
- 無注釋版本
特指不附任何注解的書籍,如《十三經白文》這類僅保留原文的版本。
二、印章與碑刻
- 陰文(凹陷文字)
與“朱文”(凸起文字)相對,指印章或鐘鼎、碑碣上刻成凹狀的文字。因钤印後呈現白色,故稱“白文”。明代《辍耕錄》提到“漢晉印章皆用白文”,清代文獻也佐證了這一用法。
三、語言學與文字
- 白族文字
曆史上白族在漢字基礎上創造的文字,用于記錄白語。
四、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時,比喻空白文稿或缺乏内容/經驗的狀态,如“白紙黑字”的反向表達。
注意:需區分“白文”與“白話文”(現代漢語書面語,如所述),二者概念不同。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文這個詞源自中文,常用于描述一種文風或寫作風格。它指的是文字簡潔明了、不帶裝飾或修飾的文章風格。下面來具體了解一下白文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白文的首部是白字的“白”部,表示顔色,意為白色。白字的“白”部在偏旁部首中屬于常見部首。
筆畫:白字的總筆畫數為五畫,屬于中等筆畫數的漢字。
關于白文的來源和繁體字,目前沒有确切的曆史記載。白文是在現代漢字寫法中常用的詞語,因此沒有繁體字存在。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白字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
以下是一個關于白文的例句:他用簡潔的白文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讓人一目了然。
除了白文外,還有一些類似的詞語可以用來描述簡潔明了的文字風格,例如“簡潔文”、“清淡文”等。這些詞語在不同場景下可以替代白文。
至于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可以根據上下文的需求進行選取。例如,組詞可以根據主題或意義進行擴展;近義詞可以使用“簡練”、“簡明”等詞語;反義詞可以使用“繁瑣”、“複雜”等詞語。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