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昴星的意思、昴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昴星的解釋

即昴宿。《初學記》卷一引《爾雅》:“西陸,昴星也。” 清 譚嗣同 《以太說》:“一昴星,何以能攝天河圈内所有諸恒星?”參見“ 昴宿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昴星”是漢語中一個天文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昴星即昴宿,屬于中國古代天文體系中的二十八星宿之一,讀音為mǎo xīng。它位于西宮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主星組成()。

  2. 天文特征
    昴星對應的現代天文學概念為昴星團(又稱“七姐妹星團”),屬于疏散星團,肉眼可見的亮星數量約6-7顆,西方稱之為Pleiades。該星團在天文學中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3. 文化意義

    • 古文獻如《爾雅》記載:“西陸,昴星也”,表明其方位與季節關聯(春末夏初可見于西方天空)。
    • 清代譚嗣同《以太說》中曾用昴星探讨天體引力現象()。
    • “昴”字本身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白虎宿星,象征西方方位()。
  4. 相關擴展
    在占星和曆法中,昴宿與古代農業活動(如秋收)相關,民間亦有“昴日雞”等神話形象,屬中國傳統星象文化的組成部分。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引用或天文數據,可參考《中國天文史》或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的星表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昴星的意思

昴星(bǎo xīng)是指七子之一的星宿,又稱為“畢宿”,在古代天文觀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一些文化中,昴星也被視為豐收、希望和勇氣的象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昴星的部首是日部,由“日”字組成。

昴星的筆畫數為12畫。

來源和繁體

昴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天文學,它在《易經》等古籍中都有所提及。

昴星的繁體字是「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昴星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昴星的寫法是「㞢」。

例句

1. 昴星群聚,預示着豐收的季節即将到來。

2. 昴星鑲嵌在深邃的夜空中,猶如一顆顆閃耀的寶石。

組詞

1. 昴星照耀:指昴星照亮大地,比喻事物興旺繁榮。

2. 昴星宿:指昴星所在的星宿,也是七子宿中的一員。

3. 昴星座:指昴星在星空中的位置,屬于黃道星座。

近義詞

1. 勾陳星:古代象征豐收的星宿,與昴星含義相似。

2. 畢宿:也是七子宿之一,在文化中與昴星有着類似的象征意義。

反義詞

昴星沒有相關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