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心不满足貌;不自满貌。《后汉书·五行志一》:“石上慊慊舂黄粱者,言 永乐 虽积金钱,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黄粱而食之也。”《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张铣 注:“慊慊,心不足貌。”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今生始进仕,获重语於天下,而慊慊若不足,真能守其家法矣!”《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吾幸託肺附,非不知往必死,但举朝无蹈难之臣,使圣情慊慊耳!” 胡三省 注:“慊慊,嫌恨不足之意。”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担夫曰:‘是为 白水河 ,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
(2).诚敬貌。《后汉书·耿弇传赞》:“慊慊 伯宗 ,枯泉飞渡。”《后汉书·杜根等传赞》:“慊慊 欒 杜 ,讽辞以兴。”
“慊慊”是一个叠词,其核心含义与内心不满足、遗憾的状态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读音与字形结构
2. 具体含义
3. 文学应用与情感表达
4. 近义词与辨析
《慊慊》是一个形容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心情低落、烦闷的状态。它经常用来形容内心深处的忧愁、愁苦和不满。
《慊慊》这个词由左右两部分构成。左边的部首是心,右边的部首是欠。它总共有13画。
《慊慊》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蓼莪》一篇的嵇康注中,意为愁苦。后来逐渐演变成用来形容内心的郁闷和不满情绪。在繁体中,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一致。
在古代汉字中,由于书写形式的差异,有些字与现代汉字略有不同。《慊慊》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为「慊」义同,「犬苦」相通。根据古籍和古代文献的记载,它的古代写法为「愆」或「慊」。
1. 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心情愈发慊慊起来。
2. 她的面容慊慊,似乎有什么烦心事。
3. 我听了他们的争论,感到慊慊不快。
组词:慊愧、慊慊不乐
近义词:苦闷、忧虑、愁苦
反义词:欢乐、愉快、开朗
啀啀犴讼崩骞犇马边沿不情颤恐创造教育出马春深达尔文学说帝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奋权负哺高王关闸鬼头鱼行政复议和口鹤柱后閤麾钺节志急缚客纲客纪苦差事来代淋漓溜溜转留徐剑留用离乡别井滤罗密爱名辩末师盘亘剽模评赏菩萨哥儿器界取决逡廵肉呼呼如数授钺树柯属联四言八句台布踏鞽天丝铜駞温室效应先识线靴小学校析句西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