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深而隱秘。《後漢書·李通傳論》:“夫天道性命,聖人難言之,況乃億測微隱,猖狂無妄之福,污滅親宗,以觖一切之功哉!” 李賢 注:“微隱,謂讖文也。” 宋 葉適 《梁父吟》:“嗟聖賢之心兮,餘或識其微隱。”《宋史·律曆志四》:“歷 晉 及 隋 唐 ,律法微隱,《宋史》止載律呂大數,不獲其詳。”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書教上》:“上古簡質,結繩未遠,文字肇興,書取足以達微隱通形名而已矣。”
“微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事物或道理精深而隱秘,常用來描述難以直觀理解或需要深入探究的内容。以下是具體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李通傳論》:“夫天道性命,聖人難言之,況乃億測微隱。”李賢注中進一步解釋“微隱”為“谶文”(即預言類文獻),說明其與深奧的預言或玄學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或宋代典籍原文。
微隱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微小而隱蔽的意思。它可以形容事物非常微小或者隱藏得十分深。
微隱的部首是示,示字頭表示“神”的意思。
微隱的總筆畫數為14劃。
《微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最早出現在《太平廣記·卷五百四十八·俱胝女》這篇文章中。
在繁體字中,微隱的寫法為微隱。
在古時候,微隱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古代漢字的變化很複雜且多種多樣,因此難以确定微隱在古代的确切寫法。
1. 這個小島微隱在濃霧之中,很難被人們注意到。
2. 她的微隱笑容暗示着她内心的快樂。
3. 這樁案件微隱的事實被偵查人員發現并揭示了出來。
微弱、微小、微光、微妙、隱蔽、隱秘、隱匿
微小、微弱、微細、微薄
顯著、明顯、顯眼、明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