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磋相正。《爾雅·釋訓》:“丁丁嚶嚶,相切直也。” 郭璞 注:“朋友切磋相正。” 漢 徐幹 《中論·貴驗》:“言朋友之義,務在切直以升於善道者也。” 南朝 梁 任昉 《策秀才文》之三:“日伏青蒲,罕能切直。”
懇切率直。《史記·田叔列傳》:“切直廉平, 趙王 賢之。” 唐 陳子昂 《谏靈駕入京書》:“臣聞明主不惡切直之言以納忠。” 明 劉基 《<犁眉公集>序》:“其志忠,故其辭感激而切直。”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 崔駰 在 東漢 和帝 時為大将軍 窦憲 的主簿,由于切直,為 憲 所疏遠,使出為 樂浪郡 的 長岑 縣令。”
“切直”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懇切率直
指言語或态度真誠坦率,直截了當,毫不隱晦或拐彎抹角。側重于表達方式的直接和情感的懇切。
“(申屠蟠)及(範)滂等罹黨事,蟠确然免于疑論……後(滂)乃為(張)儉所舉,蟠因以切直,為時人所譏。”
(《後漢書·申屠蟠傳》,此處的“切直”指申屠蟠因直言勸誡範滂而被人譏諷。)
切責直言
指嚴厲而直率的批評、責備或谏诤。側重于批評内容的尖銳和态度的耿直。
“臣聞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聽之,則王道明矣……故觸死亡以幹主之過者,忠臣也;犯嚴顔以匡公卿之失者,直士也。及則不然,反以為诽謗,切直之言,靡不壅塞。”
(東漢·荀悅《漢紀·元帝紀上》,此處“切直之言”指懇切率直或切責直言的谏言。)
“切直”的核心意義在于“懇切坦率”和“耿直敢言”,既可以形容人真誠直率的性格或表達方式(懇切率直),也可以指具體的直言批評或谏诤行為(切責直言)。它是一個帶有褒義色彩的詞彙,常用于形容正直敢言之人或其言行,多見于書面語及對曆史人物、事件的描述中。
“切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切直”由“切”(意為明确、懇切)和“直”(意為坦率、直接)組合而成,表示言辭或行為直率、不拐彎抹角。現代多形容為人坦蕩真誠,如“切直之言”()。
古籍中的雙重含義
日常語境
多用于描述真誠的交流,如“交友以誠相待,多說切直話”()。
文學與曆史語境
常見于谏言、書信等正式場合,例如南朝任昉《策秀才文》批評“罕能切直”,明代劉基以“感激而切直”形容文風()。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可參考《中論》《史記》等文獻來源。
按舉擺條保世本同末異辯鬭不可勝算長調朝務杵聲矗豎遳脆調說東格陵蘭寒流東諸侯額颡赅綜臯契公憲孩蟲亨奮會朝踐規踏矩監誓介絶箕拘輯録井位金錢會九駿究明軍副俊潔開首科目人林闾幔室末勢磨子囔囔南嶽篇袠破費乾浄土千秋萬古清規慶慰窮戹起運入獄三貞婦蛇牀霜包雙周刊數參屬絲歲竟投金文轸五色無主仙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