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ucation as a gradual polishing process] 切、磋、琢、磨是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成器物。后用以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切磋琢磨,乃成宝器。——汉· 王充《论衡》
亦作“ 切瑳琢磨 ”。1.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郭璞 注:“皆治器之名也。” 汉 王充 《论衡·量知》:“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瑳琢磨,乃成寳器。” 清 叶燮 《原诗·内篇上》:“切磋琢磨,屡治而益精。”
(2).比喻道德学问方面互相研讨勉励。语本《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北齐 刘昼 《新论·贵言》:“知交之於朋友,亦有切磋琢磨之义。”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士庶人无切磋琢磨之益,多销鑠浸润之谗。” 宋 王安石 《与孙莘老书》:“今世人相识,未见有切瑳琢磨如古之朋友者,盖能受善言者少。” 萧乾 《鱼饵·论坛·阵地》:“应该说曾起到了文艺界相互切磋琢磨的作用。”
“切磋琢磨”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现多用于比喻学术研究或问题探讨中的互相学习与改进。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合作、精益求精的精神,鼓励在交流中完善自我。
《切磋琢磨》是一个成语,意指相互学习,互相研讨,提高自己的技艺或知识水平。
《切磋琢磨》可以拆分成“刀”、“石”、“玉”和“石”、“玉”、“石”,分别有两个和三个笔画。
《切磋琢磨》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荀子·劝学》。荀子提出学习的方法:“且夫“切磋琢磨”者,不相能也。琢磨者,去其垢也;切磋者,去其薪也。”意即通过切磋琢磨,互相交流、比较,去除自己的污垢和糟粕,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切磋琢磨》的繁体字为《切磋琢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过很多变化。但《切磋琢磨》这个成语相对稳定,古时候的写法和现在基本相同,没有太多变化。
1. 他们经常一起切磋琢磨,进步很快。
2. 切磋琢磨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善之处。
3. 学术界的人常常通过切磋琢磨来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切磋、琢磨、切磋学艺、琢磨不透等。
近义词:交流学习、相互研讨、互相比较。
反义词:孤立自己、独善其身。
白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蔽锢藏光春菢耽乐诋斥斗斛端嶷惰怠梵经狗拿耗子寡立孤峯裹疮裹袱红袖添香胡芦笙护圣瓜胡支机解惊怛金台迥立倨横聚萤积雪克扣蓝顶子懒拙梁尘踊跃联欢会列风林草立时礼俗留后手礼玉龙轜墨宝懦弱钳钳凄蹙乞募劝业场燃放睿裁勺铎舍策追羊逝年首演书信撕搏踏道通美偷汉子磑船稳操胜券舞厅小恶犀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