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婦征的意思、婦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婦征的解釋

古代向婦女征收布帛等物。《管子·入國》:“有三幼者,無婦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婦征”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詞彙,現多用于文獻研究領域。《漢語大詞典》及《禮記·内則》中記載,“婦”指已婚女子,“征”為征兆、職責,合指女性在家庭及社會中的責任體現。漢代鄭玄注疏提及,“婦征”涵蓋紡織、祭祀、教養等禮制義務,體現周代“婦功”制度。

現代學者李學勤在《先秦社會制度考》中分析,該詞反映古代“男耕女織”分工,如《周禮·天官》所述“九職”中婦女承擔蠶桑職責。台灣《重編國語辭典》将其列為曆史詞條,釋義為“婦女應盡之職分”,但标注現已罕用。

引用來源:

  1. 漢語大詞典(1997商務印書館版)
  2. 禮記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李學勤《先秦社會制度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台灣學術網絡版)

網絡擴展解釋

“婦征”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含義

  1. 古代稅收政策
    指古代向婦女征收布帛等物資,屬于經濟制度範疇。例如《管子·入國》記載:“有三幼者,無婦征”,即養育三個幼子的家庭可免除此類賦稅。

  2. 文學與成語中的引申義
    部分現代資料将其解釋為“婦女參軍作戰”,形容戰争緊急時女性參與抵抗。例如紹劇《十二寡婦征西》等文學創作中,可能借用了“征”的軍事含義。

二、詞源解析

三、使用場景

四、權威性說明

根據《管子》等典籍記載,“婦征”原意更傾向賦稅制度。若需引用“婦女參軍”含義,建議标注出處為文學或民間傳說(如、5),避免與曆史概念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暗機闆畫班榮鮑老辯對布達佩斯慘緑少年策立拆東牆補西牆穿接杵糠淳白燈蛾撲火燈花鬥蛇笃信鵝黃酒佛山市蓋短國家利益鶴膝蜂腰體紅蕤枕花賬火炭子家姬僭慢介衆積霖矜負景天金蓮華炬進書盡緻迥不猶人均齊禮任流汗浃背蠻夷内照濆濞偏待襆被橋言且如青蠅點璧日表山行升輿沈首蝨蝨四物松花色嵬嶷唯唯連聲無稱烏踆兔走湘江竹銷氛銷微心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