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倾家荡产。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其最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亲属,一曰官之僕隶,是四种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
“敲髓洒膏”是一个中文成语,读音为qiāo suǐ sǎ gāo,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倾家荡产,多用于形容剥削或压迫导致他人耗尽家财的极端情况。
词源与出处
该成语出自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原文提到官吏、差役、官员亲属及仆隶四类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揭露了权势阶层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用法与场景
字面解析
部分低权威性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医治病痛时的细致治疗”,但此说法缺乏可靠文献支持,建议以权威来源的“倾家荡产”释义为准。
《敲髓洒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极寻常的、十分珍贵的药物或治疗方法。通常用来形容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或良药。
《敲髓洒膏》由“敲”、“髓”、“洒”、“膏”四个字组成。
部首拆分:敲(手) + 髓(骨) + 洒(水) + 膏(肉)
笔画数:敲(10画) + 髓(16画) + 洒(9画) + 膏(13画)
《敲髓洒膏》最早出自清代文学家纪昀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原文为“敲髓洒膏”,意为医生通过敲打骨髓、涂抹药膏来治疗疾病。后来,“敲髓洒膏”逐渐引申为广义的良药或治疗方法。
在繁体字中,敲髓洒膏仍然保持相同的形状和意义。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敲髓洒膏的字形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保持了相同的意义和拆分部首。
1. 这种药像敲髓洒膏,对我的伤势有很大的帮助。
2. 这篇文章就像敲髓洒膏,深入人心。
3. 这位医生的诊疗方法犹如敲髓洒膏,让患者很快康复。
敲打、髓液、洒水、膏药、髓骨
灵丹妙药、良方、特效药
无效药、庸医治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