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聳的意思、峭聳的詳細解釋
峭聳的解釋
高聳。 宋 朱熹 《雲谷記》:“山楹前直兩峯,峭聳傑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 馬鞍 之西,尖峯峭聳,為 立魚山 。” 蕭華 《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水湍急,山峭聳。”
詞語分解
- 峭的解釋 峭 à 山又高又陡:陡峭。峭壁。峻峭。峭立。峭麗(.陡峭而多姿;.文辭遒勁華美)。峭拔。 形容嚴峻:峭寒。峭急。峭勁。峭厲。 筆畫數:; 部首:山; 筆順編號:
- 聳的解釋 聳 (聳) ǒ 高起,直立:高聳入雲。聳立。聳拔。聳峙。 驚動:聳動。聳人聽聞。 聾:聳昧(又聾又瞎,引申為昏聩)。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峭聳”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ào sǒng,主要用于形容物體高聳挺拔、雄偉壯麗的形态,尤其適用于山峰或建築物。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含義
- 指山峰、建築物等物體高聳而險峻,帶有雄偉壯麗的視覺效果。例如:“水湍急,山峭聳”,既強調高度,又突出陡峭險峻的特點。
2.詳細解釋
- 形态特征:結合“峭”(陡直)與“聳”(高起)兩字,既描述垂直陡峭的坡度,又體現拔地而起的巍峨感。如宋代朱熹《雲谷記》中“山楹前直兩峰,峭聳傑立”,即通過“峭聳”展現山峰的險峻與高聳。
- 文學意象:常用于詩詞或遊記中渲染自然景觀的壯美,如明代徐霞客描述“尖峰峭聳”,蕭華在《長征組歌》中用“山峭聳”烘托行軍環境的艱險。
3.字義分解
- 峭:本義為山勢陡直,引申為嚴峻、剛直(如“峭直”)。
- 聳:指高起、直立,常與“峭”搭配強化高而陡的視覺效果。
4.應用場景
-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如描繪自然景觀(山峰、懸崖)、古建築(塔樓、城牆)等,例句:“峭壁拔起,如刀削斧劈”。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徐霞客遊記》《雲谷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釋
《峭聳》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高聳險峻的山峰或物體。它表示垂直方向上的高度和陡峭程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峭聳》的部首是“山”和“耳”,總共有11畫。
來源
《峭聳》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字中,作為形容詞形式出現。
繁體
《峭聳》的繁體字是「嶠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峭聳的寫法是“嶠聳”,它們分别由“山堡”和“耳朵”兩個部首組成。
例句
1. 山頂上有座峭聳入雲的塔,遠遠望去非常壯觀。
2. 這座城市周圍峭聳的山峰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組詞
1. 峭壁
2. 峭立
3. 峭拔
4. 峭峻
近義詞
陡峭、高聳、突兀、挺拔
反義詞
平坦、平緩、低矮、幽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