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拖欠未納的賦米。《晉書·桓伊傳》:“上疏,以 江州 虛耗,加連歲不登,今餘戶有五萬六千,宜并合小縣,除諸郡逋米。”《新唐書·蘇弁傳》:“ 弁 之判度支,方大旱,州縣有逋米,斷 貞元 八年以前,凡三百八十萬斛,人亡數在, 弁 奏請出以貸貧民。”
“逋米”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拆解分析:
逋(bū)
本義為逃亡、拖欠,如《說文解字》釋為“亡也”。引申為:
米
指糧食作物稻谷的籽實,古代也作為賦稅征收的實物之一。
組合解析
“逋米”字面可理解為“拖欠的米糧”,可能用于以下語境:
注意:該詞未被現代常用詞典收錄,可能屬于古漢語或特定文獻中的用法。若需精準釋義,建議提供具體出處或上下文。若為現代新造詞,則需結合具體語境重新定義。
逋米,一個古代漢字,是指谷物車卻沒有放滿。現代漢語中,這個詞已經很少使用。
逋米的部首是辶(辵)和米,分别由辶(辵)部和米部組成。辶(辵)字頭表示步行的意思,而米是一種重要的食品。
逋這個字的筆畫數量是10畫,其中包括一橫、一撇、一捺、丨、一豎、兩橫、一撇、重撇、一橫。
逋米最初出現在《爾雅·釋服》中,其中釋義為“米車不滿”。這個詞源于古代農耕社會中的農作物運輸工具,也是對農民勞動的一種描述。
逋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逋」和「米」。
逋米的古代漢字寫法中,辶部通常寫得更加簡化,變為「逋」的上部分就是辶的變形。
逋米在古代印章等字體中也有一些變體,但整體結構和現代漢字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逋米的使用已經非常古老,現代漢語中很少用到。以下是一個例句:“那個村莊的農民們每年秋收後,總會有一輛逋米的車子。”
逋米的組詞可以有:逋米之車、逋米田、逋米量等。
與逋米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空車、空箱、未滿等。
與逋米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飽滿、裝滿、滿載等。
文章結束>【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