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拖欠未納的賦米。《晉書·桓伊傳》:“上疏,以 江州 虛耗,加連歲不登,今餘戶有五萬六千,宜并合小縣,除諸郡逋米。”《新唐書·蘇弁傳》:“ 弁 之判度支,方大旱,州縣有逋米,斷 貞元 八年以前,凡三百八十萬斛,人亡數在, 弁 奏請出以貸貧民。”
逋米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拖欠或未繳納的糧米,特指古代賦稅制度中百姓未按時上繳的糧食稅賦。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使用語境展開說明:
字義分解
本義為逃亡、躲避,引申為拖欠、延遲。《說文解字》釋:“逋,亡也。”段玉裁注:“亡者,逃也,引申為凡欠負未償之稱。”
泛指糧食,特指作為稅賦征收的谷物。
即拖欠未交的賦糧,屬古代田賦術語。如《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拖欠的賦米”。
權威詞典注解
“逋米:拖欠的賦米。”
“逋”字條下引申義:“拖欠賦稅、債務”,如“逋租”(欠租)、“逋債”(欠債),逋米屬同類結構。
逋米常見于中國古代財政與法律文獻,反映賦稅征收問題:
官府對“逋米”的追繳頻繁見于赈災诏令。如《唐大诏令集》載:“州縣逋米,悉從蠲免”,指免除百姓積欠的稅糧。
《宋史·食貨志》記錄地方官吏因“催科逋米”不力受罰,凸顯其作為國家財政管理的關鍵詞。
長期拖欠“逋米”可能面臨刑罰。明代《大明律》規定:“收糧違限,欠者杖六十”,所指包括逋米。
“通欠逃散,累歲逋米”,描述農民因賦稅沉重逃亡,導緻連年欠糧。
“州縣吏以催逋米為急務”,反映地方官吏将追繳欠稅列為首要職責。
逋米專指古代拖欠未納的糧食賦稅,其釋義紮根于“逋”的“拖欠”本義及農耕社會的稅制背景。該詞在史書、法典及奏章中高頻出現,是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的重要術語。
參考來源:
“逋米”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拆解分析:
逋(bū)
本義為逃亡、拖欠,如《說文解字》釋為“亡也”。引申為:
米
指糧食作物稻谷的籽實,古代也作為賦稅征收的實物之一。
組合解析
“逋米”字面可理解為“拖欠的米糧”,可能用于以下語境:
注意:該詞未被現代常用詞典收錄,可能屬于古漢語或特定文獻中的用法。若需精準釋義,建議提供具體出處或上下文。若為現代新造詞,則需結合具體語境重新定義。
百鍊鉛北京曲劇标譯潮戶撐腸拄腹誠道陳郎創圖穿花蛱蝶船閘慈善從輕發落都了督工堕城房祀梵雲飛熟風行電照風散堽身棺材瓤子國職和集烘爐會城惠然之顧混踐進一步燼餘就祿枯廢郎星浪谑厘和罹禍柳編龍伯國隆濟芒芋墨子泣絲南村撇吊蒱酒栖禅骎淫山堌燒刀庶乎贖死隨緣樂撻賤讨攝鐵胎弓推尋問端吳粵憲律洗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