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芒芋的意思、芒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芒芋的解釋

澤瀉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八·澤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芒芋是傳統中醫藥典籍中記載的植物類藥材名稱,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指代澤瀉科植物澤瀉(學名:Alisma plantago-aquatica)的幹燥塊莖。該詞由“芒”與“芋”二字組合而成:“芒”形容其葉片細長尖銳的形态特征,“芋”則指其膨大的地下塊莖結構。

在中醫理論體系中,芒芋被歸類為利水滲濕藥,《中國藥典》記載其性味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具有利小便、清濕熱等功效,主治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痰飲眩暈等症。唐代《新修本草》特别強調其“主風寒濕痹,通腠理,利九竅”的藥用價值。

詞義考據方面,《本草綱目》釋名曰:“澤瀉名義未詳,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說明“芒芋”作為澤瀉别稱,着重體現其生長環境與藥效特性。現代《中藥大辭典》仍沿用此别名,印證了該術語在中醫藥領域的傳承性。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信息,“芒芋”是中藥澤瀉的别名,這一名稱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草八·澤瀉》。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芒芋并非指“芒草”和“芋頭”的組合,而是一個整體詞彙,特指澤瀉(學名:Alisma plantago-aquatica),屬于澤瀉科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

二、植物特征與用途

  1. 形态特征
    澤瀉葉片呈橢圓形或卵形,具長柄;夏季開白色或淡紅色小花,塊莖呈球形或卵圓形,含澱粉。
  2. 藥用價值
    其幹燥塊莖可入藥,具有利水滲濕、洩熱通淋等功效,常用于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三、名稱來源

“芒芋”一名源于古代對澤瀉的俗稱,可能與植物形态或方言發音有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該别稱,并沿用至今。

四、易混淆說明

需注意與“芋頭”(天南星科植物)區分:兩者雖塊莖相似,但科屬、功效均不同。芋頭為食用作物,而澤瀉為藥用植物。

若需進一步了解澤瀉的臨床應用或植物學分類,建議查閱《本草綱目》或現代中藥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過白粲辯列彼各傧屍碧蹄彩綢長縻辰鑒晨提夕命持心畜聚呆才帶刀卧單一飯盤繁澤飛赤服假俯身覆亡無日服臆官守鼓吹部圭首漢東流後檔滑輪組僭拟節性機畫金駕開濬懶慢老師父蓮境糲米李清照迷留慓疾飄邈皮錢疲塌奇幹器滿将覆青枝綠葉驅動任持聖去司花女蒜缽子隨筆隋珠和璧廷說通莊頽氓萬事通委墜邪赢郄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