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米的意思、逋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米的解釋

拖欠未納的賦米。《晉書·桓伊傳》:“上疏,以 江州 虛耗,加連歲不登,今餘戶有五萬六千,宜并合小縣,除諸郡逋米。”《新唐書·蘇弁傳》:“ 弁 之判度支,方大旱,州縣有逋米,斷 貞元 八年以前,凡三百八十萬斛,人亡數在, 弁 奏請出以貸貧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米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拖欠或未繳納的糧米,特指古代賦稅制度中百姓未按時上繳的糧食稅賦。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使用語境展開說明: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分解

    • 逋(bū):

      本義為逃亡、躲避,引申為拖欠、延遲。《說文解字》釋:“逋,亡也。”段玉裁注:“亡者,逃也,引申為凡欠負未償之稱。”

    • 米:

      泛指糧食,特指作為稅賦征收的谷物。

    • 逋米:

      即拖欠未交的賦糧,屬古代田賦術語。如《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拖欠的賦米”。

  2. 權威詞典注解

    • 《漢語大詞典》:

      “逋米:拖欠的賦米。”

    • 《辭源》(修訂本):

      “逋”字條下引申義:“拖欠賦稅、債務”,如“逋租”(欠租)、“逋債”(欠債),逋米屬同類結構。


二、曆史背景與使用語境

逋米常見于中國古代財政與法律文獻,反映賦稅征收問題:


三、典型文獻用例

  1. 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

    “通欠逃散,累歲逋米”,描述農民因賦稅沉重逃亡,導緻連年欠糧。

  2. 《資治通鑒·後唐紀》:

    “州縣吏以催逋米為急務”,反映地方官吏将追繳欠稅列為首要職責。


逋米專指古代拖欠未納的糧食賦稅,其釋義紮根于“逋”的“拖欠”本義及農耕社會的稅制背景。該詞在史書、法典及奏章中高頻出現,是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的重要術語。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3. 《唐大诏令集》(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宋史·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5. 《大明律》(法律出版社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逋米”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拆解分析:

逋(bū)
本義為逃亡、拖欠,如《說文解字》釋為“亡也”。引申為:

  1. 拖欠(如“逋租”指欠稅)
  2. 拖延(如“逋留”指逗留)
  3. 逃亡者(如“逋逃”)


指糧食作物稻谷的籽實,古代也作為賦稅征收的實物之一。

組合解析
“逋米”字面可理解為“拖欠的米糧”,可能用于以下語境:

注意:該詞未被現代常用詞典收錄,可能屬于古漢語或特定文獻中的用法。若需精準釋義,建議提供具體出處或上下文。若為現代新造詞,則需結合具體語境重新定義。

别人正在浏覽...

币齎不爽毫發蔔通不尋俗钗環串話串夷辭貌蕩漾雕弛遏阏妨紊蕃酋法像浮屠仡佬語鞏洛漢貂函複畫諾畫影慧眼識英雄嚄唶宿将獎項見容急煩警衆金錢花瘠氣卷席而居遼邊淩虛鬧竿平博評駁淺窳啓疆欺侵丘垤秋遷齊穎人謀軟設設視流釋手適應症秫绌説話人訟師襚衣貪夫殉利讨乖聽覽聽重讬醉文形鹹泉狹坐西風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