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推敲,琢磨。《朱子语类》卷十四:“吾儒与 老 庄 学皆无传,惟有释氏常有人,盖他一切办得不説,都待别人自去敲搕,自有箇通透处。”一本作“ 敲磕 ”。
(2).犹敲诈。《新华日报》1943.2.17:“利用职位的便利私自营商,固然应该严禁;但************,或以此作为敲搕的工具,尤应倍加惩戒。”
“敲搕”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反复斟酌、深入思考或探究问题。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朱子语类》中提到:“待别人自去敲搕,自有箇通透处”,强调通过细致推敲达到透彻理解。
指利用职权或不当手段索取财物。例如《新华日报》1943年的用例中提到:“滥用职权,或以此作为敲搕的工具”,反映该词在近代社会中对权力滥用的批判。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朱子语类》原文或近代报刊用例。
敲搕是一个汉字词,其原本的字形为「扖」和「搓」。其中,「扖」是一个扌部首字,「搓」是由「扌」和「差」组合而成。按照字形分解规则,「敲搕」可以拆分为3个部首,分别是扌部首(手),木部首(本),扎部首(车)。它的笔画数为12画。
「敲搕」是一个方言词汇,原本并不属于标准汉语词汇。它来源于客家方言,意为「敲打」、「拍打」。在一些地方方言中,特别是广东、福建等地,人们经常使用「敲搕」来形容用力地敲打或拍打某物。
在繁体字中,「敲搕」的字形保持不变,没有繁化的形式。繁体字仍然是「敲搕」。
在古时候,「敲搕」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古代字典《说文解字》中,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敲搕」的字形为「扥」和「搓」,具体写法略有差异。古代人们使用手写的方式表达字义,因此字形的变化是正常的。
以下是「敲搕」的例句:
1. 他用木棍敲搕地面,发出沉闷的声音。
2. 那个孩子喜欢敲搕门扉,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与「敲搕」相关的组词有「敲打」、「搓揉」等。近义词包括「敲击」、「敲打」,反义词可以是「轻轻敲击」、「拍打」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