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制盛器。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笨麴并酒》:“受二石以下甕子,以石子二三升蔽甕底。”參見“ 甕 ”。
“甕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陶制盛器,主要用于儲存水、酒或食物。該詞最早見于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笨麴并酒》中的記載:“受二石以下甕子,以石子二三升蔽甕底。” 甕子通常腹部較大,材質為陶土,具有密封性強的特點,適合長期存放物品。
二、結構與字義
三、引申用法
四、地理相關 湖南沅陵縣有地名“甕子洞”,因地形似甕、水聲如甕響得名,印證了該詞與容器特征的關聯。
建議結合《齊民要術》等古籍原文,或通過查字典平台進一步考證細節。
《甕子》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用來盛放液體、粉末或其他物品的陶瓷容器或器皿。它通常呈圓筒形,底部較寬,頂部較窄,有一個小口用于倒出或裝入物品。
《甕子》字由兩個部首組成:瓦(wǎ)和子(zǐ)。瓦是瓷器的意思,子是指物體的小形态。因此,《甕子》這個詞可以理解為小型的陶瓷器皿。
根據其拆字構造,瓦部在這個詞中表義,并且擁有3畫,而子部在這個詞中起音、諧音作用,擁有5畫。
甕子的字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魏風·甕牖》中,描述了一種盛酒的容器。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将它作為一種常見的陶瓷器皿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甕字的形态保留得更加傳統,其外觀和簡體字一緻,隻是形狀更加書法化。
至于古代漢字寫法,隨着時代的變遷和書法風格的演變,《甕子》的字形有所改變。在古代,甕字的上部由上下兩個部首構成:瓦和豕。這種寫法主要出現在古代文字中,如甲骨文、金文等。
1. 奶奶用甕子裝滿了醬油。
2. 這個農民正在修補一個破甕子。
甕子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形成新的意義:
1. 甕子村:指以制陶瓷甕子為生的村莊。
2. 甕子酒:以甕子為容器儲存、發酵的酒。
3. 甕子肚:形容一個人的腹部寬大而突出。
甕子的近義詞有:罐子、壺子、壇子。
甕子的反義詞是:碗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