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verybody feels the same about this] 人們同樣有這個心,心裡同樣有這個理。指人對某事情的感受和看法是大緻相同的
隻是她也是個女孩兒。俗語說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
(2) 也單作 “人同此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人們對合情合理的事物往往會有相同的感受和理解。以下從多角度展開解釋:
字面理解
“人同此心”指不同的人有相同的情感,“心同此理”表示人們對事物背後的道理有共通認知。合起來強調人類在情感和理性層面的普遍性。
例如:面對災難時的同情心,或對正義的普遍認同。
語境應用
常用于說明人與人之間可通過同理心達成共識,尤其在道德判斷、情感共鳴等場景。如《兒女英雄傳》中以“若說照安公子這等人物她還看不入眼,這眼界也就太高了”為例,說明違背常理時此成語的反向應用。
哲學淵源
該成語可追溯至《孟子·告子上》:“欲貴者,人之同心也”,孟子認為追求尊貴是人的共性。道家關尹子進一步提出“勿以我心揆彼,當以彼心揆彼”,強調需換位思考才能理解他人。
心理學關聯
現代心理學将其對應為“同理心”(共情能力),即理解他人感受的心理機制。霍夫曼等學者認為,這是道德行為的根源。生物學研究也表明,同理心具有先天基礎。
辯證關系
成語隱含“差異與共性并存”:一方面“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個體差異),另一方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共性原則)。
實踐意義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孟子·告子上》原文或關尹子的哲學論述。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一句用來形容人們内心思想統一、理念相同的成語。它表示不論人們身處何種環境,他們的内心和追求都是一緻的。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的成語拆分為:人 (亻) 同 (口) 此 (止) 心 (忄) , 心 (忄) 同 (口) 此 (止) 理 (王)。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個成語的來源尚無确切記載,但在古代文獻和詩歌中都有類似的表達。它體現了人們對于心靈相通,思想一緻的共識。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繁體字為:人 同 此 心 , 心 同 此 理。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成語中的漢字寫法相對穩定,仍然是:人 同 此 心 , 心 同 此 理。
1. 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坦誠相待,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2. 無論身在何地,人們對于和平的追求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
3. 在社會發展的道路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推動力量。
- 心靈相通
- 思想統一
- 理念一緻
- 心有靈犀
- 心心相印
- 心不同
- 理念不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