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棊劫”。圍棋的劫争。亦用以喻争戰。《周書·儒林傳·樂遜》:“譬猶棊劫相持,争行先後,若一行不當,或成彼利,誠應捨小營大,先保封域,不宜貪利邊陲,輕為舉動。”《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三年》:“ 秦 兗州 刺史 彭超 請攻 沛郡 太守 戴逯 於 彭城 ,且曰:‘願更遣重将攻 淮南 諸城,為征南棊劫之勢,東西并進, 丹陽 不足平也。’” 胡三省 注:“棊劫者,以棊勢喻兵勢也。圍棊者,攻其右而敵手應之,則擊其左取之,謂之劫。” 宋 陸遊 《初夏》詩:“細煅詩聯憑棐幾,靜思棋劫對楸枰。”參見“ 劫打 ”。
“棋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圍棋中的“劫争”,即對弈雙方圍繞某一關鍵點反複争奪的戰術。圍棋規則中,當一方提子後,另一方需隔一手才能回提,這種循環對抗的棋局狀态稱為“劫”。
常用于比喻軍事、政治等領域的激烈争奪,強調策略性對抗。例如:
該詞在古籍中亦寫作“棊劫”,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體現以小見大的博弈智慧。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周書》《資治通鑒》等文獻原文。
棋劫(qí jié)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在圍棋等棋類遊戲中,一方成功奪取對方活棋并且使對方在同一位置落子處再落子不利或無法落子的情況。這是一種策略性的操作,幫助己方獲得更有利的局面。
棋劫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力,其中“木”表示木材相關的事物,“力”表示力量。棋劫的總筆畫數為8畫。
棋劫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經典著作《武俠後傳》中。在圍棋等棋類遊戲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于是就用“棋劫”來代表這個意思。
棋劫的繁體字為「棋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棋劫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康熙字典》中,棋劫的寫法為「棊劫」,但在現代簡化字中被統一為「棋劫」。
1. 黑方巧妙地進行了一次棋劫,使白方的一組棋子陷入困境。
2. 這個圍棋棋局非常複雜,涉及了多次棋劫。
3. 對手的棋劫讓我措手不及,不得不重新思考我的落子策略。
棋路、棋盤、棋局、圍棋、國際象棋、象棋
奪子、奪寶、奪位
落子、讓子、死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