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棋劫的意思、棋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棋劫的解釋

亦作“棊劫”。圍棋的劫争。亦用以喻争戰。《周書·儒林傳·樂遜》:“譬猶棊劫相持,争行先後,若一行不當,或成彼利,誠應捨小營大,先保封域,不宜貪利邊陲,輕為舉動。”《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三年》:“ 秦 兗州 刺史 彭超 請攻 沛郡 太守 戴逯 於 彭城 ,且曰:‘願更遣重将攻 淮南 諸城,為征南棊劫之勢,東西并進, 丹陽 不足平也。’” 胡三省 注:“棊劫者,以棊勢喻兵勢也。圍棊者,攻其右而敵手應之,則擊其左取之,謂之劫。” 宋 陸遊 《初夏》詩:“細煅詩聯憑棐幾,靜思棋劫對楸枰。”參見“ 劫打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棋劫"是一個圍棋術語,專指圍棋對弈中的一種特定規則和局面狀态,其核心含義如下:

  1. 基本定義: "棋劫"又稱"打劫",指的是圍棋中一種特殊的提子與反提規則。當一方落子提掉對方一顆子後,如果對方立即在剛被提子的位置回提一子,會導緻棋形瞬間恢複到提子前的狀态,形成無休止的循環。圍棋規則禁止這種"同形再現",因此規定:一方提劫後,另一方不能立即回提(稱為"提回"),必須先在其他地方走一步(稱為"找劫材"),之後才能回提。這個規則所約束的提子與反提過程及其形成的局面,就稱為"劫"或"棋劫" 。

  2. 規則要點:

    • 禁止立即回提:這是棋劫規則的核心。提劫方(A)提掉對方(B)一子後,B方不能立刻在同一個點落子反提A方剛下的那顆子。
    • 找劫材:B方若想回提,必須在棋盤的其他地方(即劫材所在處)下一子。這步棋需對A方構成某種威脅(如攻擊另一塊棋、破壞眼位、擴大地盤等),迫使A方回應。
    • 應劫與消劫:A方可以選擇在劫材處回應(應劫),此時B方獲得回提劫的權利;或者A方選擇不理會B方的劫材,而是在被提劫的位置連接(或下在其他地方,但意味着放棄劫争),稱為"消劫",這樣劫争就結束了。
    • 劫的價值與類型:劫的價值大小不一,有的劫關系到整塊棋的死活(生死劫),有的劫隻涉及少量目數(官子劫)。棋手需要根據劫的價值和全局形勢,決定是否開劫、如何找劫材以及是否應劫或消劫 。
  3. 曆史淵源與重要性: "劫"的概念在圍棋中曆史悠久,是圍棋規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确保了棋局的正常進行和勝負的合理判定。它極大地增加了圍棋的複雜性和策略深度,是圍棋戰術(如劫争、劫殺、劫活)和戰略(如利用劫争轉換、牽制)的核心元素之一。理解并掌握"棋劫"的規則與運用,是區分圍棋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棋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圍棋術語)

指圍棋中的“劫争”,即對弈雙方圍繞某一關鍵點反複争奪的戰術。圍棋規則中,當一方提子後,另一方需隔一手才能回提,這種循環對抗的棋局狀态稱為“劫”。

二、引申比喻

常用于比喻軍事、政治等領域的激烈争奪,強調策略性對抗。例如:

  1. 《周書·儒林傳》以“棋劫相持”形容戰争中的進退策略,主張“舍小營大,先保封域”;
  2. 《資治通鑒》記載東晉戰例時,用“棋劫之勢”比喻東西兩線并進的軍事布局。

補充說明

該詞在古籍中亦寫作“棊劫”,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體現以小見大的博弈智慧。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周書》《資治通鑒》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及爾百響蠶事昌誦徹曉畜耳大寳大令倒頭經谛辨疊用頓朽二辟方山冠蕃條梵帙封陲腹蟹目蝦高平觀機而作駭機耗失會章火鈴胡羊交交牙牙驚擾靜者笄女極思酒台舉父爛腸龍德在田輪歇地買臣覆水峚山秣馬目極曩哲昵賓千章萬句七貞九烈肉磨柔中有剛上服社鳴時宗驷馬高蓋死聲活氣天郊窕窕跳嬉吐火羅語亡有齆鼻頭吾公誣欺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