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餒殍的意思、餒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餒殍的解釋

餓殍。《舊唐書·憲宗紀上》:“内乏口食,外牽王徭,豈惟轉輸之虞,慮有餒殍之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餒殍(něi piǎ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饑餓而死亡的人或屍體,常見于描述災荒、戰亂等極端生存環境下的慘狀。以下從權威詞典及語言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構成

    • 餒(něi):本義指饑餓。《說文解字》釋為“饑也”,引申為因缺乏食物導緻的虛弱狀态。
    • 殍(piǎo):通“莩”,指餓死的人。《玉篇·歹部》注:“殍,餓死也。”

      二字組合後,餒殍特指“因饑餓倒斃的屍體”,或直接指代“餓死之人”。

  2. 詞典定義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餒殍:餓死的人。亦作‘餓殍’。”

    •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殍:餓死,餓死的人。如:餓殍遍野。”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餒:饑餓。殍:餓死的人。”


二、曆史語用與文獻例證

  1. 經典用例

    • 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災荒場景,如《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殍)。”
    • 明代《醒世恒言》:“連歲饑荒,餓殍載道。”印證該詞長期承載社會苦難的叙事功能。
  2. 近現代使用

    在魯迅《故鄉》等作品中,“餓殍”成為批判社會黑暗的符號化表達,強化其與民生疾苦的關聯性。


三、語義辨析與相關詞

  1. 同義詞

    • 餓殍:與“餒殍”完全同義,現代漢語更常用。
    • 饑殍:語義重疊,但使用頻率較低。
  2. 易混淆詞

    • 流殍:特指逃荒途中餓死者,強調流動性與空間遷移(《宋史·食貨志》)。
    • 殍殣:并列結構,“殣”指掩埋屍體,合指“餓死與棄屍”(《左傳·昭公三年》杜預注)。

四、學術研究與文化内涵

  1. 文字學考據

    “殍”本作“莩”,《說文通訓定聲》指出二字因音近通假,後“殍”專表死亡義(朱駿聲,清代)。

  2. 社會史視角

    曆史學者如李伯重(《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分析,明清文獻中“餒殍”的出現頻率與氣候災害、賦稅政策直接相關,成為研究古代生存危機的關鍵語料 。


參考文獻

  1.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夏征農, 陳至立 主編.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4. 李伯重. 《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 中華書局.

(注:古籍原文及學術著作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來源信息可供文獻檢索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餒殍”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něi piǎo,由“餒”(饑餓)和“殍”(屍體)組合而成,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指餓死的人,常用來形容因長期饑餓而瀕臨死亡或已死亡的慘狀。例如《舊唐書·憲宗紀上》中提到:“慮有餒殍之患”,即指對餓殍遍野的擔憂。

字義分解

  1. 餒(něi):

    • 本義為饑餓,如“凍餒”指寒冷饑餓;
    • 引申為失去勇氣或信心,如“氣餒”;
    • 古漢語中還指魚類腐爛,如“魚餒肉敗”。
  2. 殍(piǎo):

    • 特指餓死的人,常見于“餓殍”一詞,如“餓殍遍野”。

使用場景

相關成語

“餒殍”是一個具有強烈畫面感的詞彙,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舊唐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崩裂弁髦偪介策命唱卯垂燿催糧儋負擋口單文孤證盜丘耳也惡勢力肥塉風起拂逆狗眼看人低乖巧鼓風機骨軟筋麻海服花蔕浣帛江浒餰粥徼循角戰棘猴驚潨進覽決絕客旅懇悃壘石雷矢捩柂靈塔瞢滞面料名察磨磨蹭蹭捧腳片玉千有七醢清劭攘伐衽服人民民主專政濡須塢少數梢頭恃賴天拔鐵腕抟躍土禺人微涓無可置辯枭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