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室的意思、公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室的解釋

[family of princes under an empero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春秋戰國時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諸侯王國或政權

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國語·晉語》

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左傳·襄公十一年》

詳細解釋

指君主之家;王室。《論語·季氏》:“ 孔子 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左傳·文公七年》:“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陰矣。”《後漢書·鄧寇傳》:“ 康 以太後久臨朝政,宗門盛滿,數上書 長樂宮 諫争,宜崇公室,自損私權,言甚切至。” 宋 秦觀 《財用上》:“天下之財,不使之偏歸於公室,亦不使之偏入於私家,惟其適平而已。”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四章第四節:“ 春秋 時代,各國的所謂‘公室’大都是以國君為代表的頑固勢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以從構詞和古代用法兩方面理解:

一、基本釋義 “公室”由“公”和“室”兩個詞素構成:

因此,“公室”的基本含義指:

  1. 諸侯國君主的宮室、府邸: 這是其最原始、最具體的指代,即國君居住和理政的場所。
  2. 諸侯國君主的家族、政權: 由具體的居所引申指代居住其中的人及其所代表的統治權力機構,即國君的家族及其統治的政權實體。常與代表卿大夫私家勢力的“私門”或“私家”相對。

二、詳細解釋與引申義

  1. 指代諸侯國君主的家族及其政權:

    • 這是“公室”在古代文獻中最常見的用法,尤其在描述春秋戰國時期政治鬥争(如公室與卿大夫的鬥争)時。它代表着以國君為核心的統治集團和國家機器。
    • 例: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公室卑矣。” 意指公室(魯國公族的勢力)衰微了。
    • 例: 《論語·季氏》:“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 這裡“公室”指魯國國君的政權。
  2. 指國君的宮室、朝廷:

    • 作為具體的建築場所,指國君的宮殿或處理政務的地方。
    • 例: 《詩經·豳風·七月》:“跻彼公堂,稱彼兕觥。” 這裡的“公堂”與“公室”意義相近,指公共的廳堂(或指領主之堂)。
  3. 泛指王室、朝廷:

    • 在更廣泛的語境下,有時也可泛指周王室或中央朝廷,但主要仍用于諸侯國層面。

三、現代使用與總結 在現代漢語中,“公室”一詞已非常罕見,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古籍閱讀或引用古語時。其核心概念是指代古代諸侯國君主的家族及其統治政權,常與卿大夫的“私家”勢力相對立,是理解先秦時期政治結構(如“公室衰微,私家崛起”)的關鍵詞之一。

引用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公室”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公室指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家族,也代指諸侯國政權或王室。例如:

二、延伸含義

  1. 與“王室”的對比
    “公室”特指諸侯家族,而“王室”專用于周天子家族(如《論語·季氏》中“祿之去公室五世矣”強調政權從周王室下移到諸侯的現象)。

  2. 與“私門”的對比
    在政治語境中,“公室”象征諸侯國的官方權力,而“私門”則指權臣或貴族勢力(如《後漢書》提到公室與權臣的制衡關系)。

三、使用場景

四、權威來源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報送比義不明真相不遂趁坊川甽楚痛翠靥村賽到官島國打野胡鬥鷄戲放古伐棠風流儒雅輔益公共事業乖檢歸宿郭壍過醆縠屐胡揑怪火門僭用腳船價錢價銀解佩積晦炯燭集子鈞解句指斂後疏前理折流行性感冒寠薮陸土馬轝盤骪清遐蛩蚷泣竹跂伫驅擾三處合三壤霜居肅香剸割未來學圍碁銜奉銜齧銷車嘯風骁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