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祭月的意思、祭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祭月的解釋

古代重要祭禮之一。天子于每年秋分設壇祭祀月神。《管子·輕重己》:“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大惢,西出其國百三十八裡而壇,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帶錫監,吹損箎之風,鑿動金石之音。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月。”《禮記·祭法》:“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 鄭玄 注:“夜明,月壇也。” 孔穎達 疏:“夜明者,祭月壇名也。”《史記·封禅書》:“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祭月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歲時祭祀活動,指在特定時間以特定儀式向月亮神祇獻祭的禮俗。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三方面:其一為「自然崇拜」,源于上古先民對月亮的敬畏與依賴,認為月神主宰豐收與生育;其二為「陰陽調和」,古人以月屬陰,與日陽互補,祭月旨在維持天地秩序;其三為「祈福禳災」,通過獻祭祈求家族平安、五谷豐登。

根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形成「夕月于西郊」的禮制,曆代皇家祭月多在秋分日舉行,設壇于都城西郊,以玉璧、絲帛、黍稷為祭品。民間祭月則更重家庭參與,如宋代《東京夢華錄》所述,中秋夜家家設香案,陳設月餅瓜果,女性主持「拜月」儀式。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補充,祭月需遵循「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性别分工。

從文化象征體系分析,祭月包含三重符號意義:①玉兔、蟾蜍等圖騰反映月相變化觀測;②月餅的圓形隱喻月相循環與家族團圓;③「月光紙」上繪制的太陰星君像,體現道教神譜與民俗信仰的融合。北京月壇公園現存明清祭壇遺址,可佐證該禮儀的空間形态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祭月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動,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祭月是古代對月神的祭祀儀式,由天子在每年秋分設壇舉行,表達對天地賜予豐收的感恩之心。其核心目的是祈求月神庇佑人間,寄托美好願望。

二、曆史與儀式

  1. 時間演變:最初為秋分節氣的重要祭禮(《管子》記載),後逐漸與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融合,形成民間賞月習俗。
  2. 儀式流程:包括接神、神人對歌、請神卜卦、送神等環節,天子需穿白色禮服,配玉飾,奏特定音樂。
  3. 祭品規制:據《禮記》《史記》記載,祭月用羊和豬作為祭品,與祭日(用牛)形成區别。

三、文化意義

四、現代傳承

如今,祭月儀式雖簡化,但其内核仍通過中秋民俗延續,如部分地區的拜月活動、詩詞中的“祭月”意象等,展現傳統文化生命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細節,可參考《管子·輕重己》《禮記·祭法》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白居易白渠抱養備用金跛足曹雪芹城柝誠摯淳熬次卷崔嵬電線氐賤敦愛韇丸梵侶煩疑返祖現象風塵物表逢颠公休日共旋狗犀光國鹳雀樓過程黑畫鶴籥胡攪蠻纏醬甀膠舟結痂驚怪糾擿就刑絕路逢生舉首戴目抅肆拘綴锒铛連緜廟社牧犬腦帶女傭人七開八得輕飏;輕揚毬燈羣士生位身子骨兒時向水經注水沴忪惺蓊翳降魔羨慕諧晤斜行橫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