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吊喪。《孔叢子·雜訓》:“ 魯 人有同姓死而弗弔者,人曰:‘在禮,當免不免,當弔不弔,有司罰之,如之何子之無弔也?’”
“無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拼音:wú diào
結構:由“無”(否定詞)和“吊”(吊唁)組成,字面意為“不進行吊喪”。
最早見于《孔叢子·雜訓》記載的魯國故事:有同姓者去世後未去吊唁,旁人質問:“按禮制,當免除喪服而不免,當吊喪而不吊,官員會處罰,為何你無吊?”。這反映了古代對喪禮規範的重視。
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史語境中。例如引用的詩詞“應無吊屈辭”,是化用典故表達情感。
可通過查字典工具(如、4)或文獻(如、5)獲取更詳細用例。
《無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顧慮或牽挂。表示對事物漠不關心,不放在心上。
《無吊》的拆分部首是無(一字中的一橫)和吊(走鈎)。
無的筆畫數為四畫,吊的筆畫數為前後各三畫,共六畫。
《無吊》成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木蘭辭》中。這首詩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替父從征的故事。詩中有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後面緊跟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樣一句話,即為“無吊”之意。
《無吊》的繁體寫法為「無弔」。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經過演變,目前的《無吊》字在古代寫法中可能會有所不同。不同的朝代、書法家和版本之間會存在一些差異。
他對别人的批評毫不在意,對于外界的議論完全無吊。
無 caring(無關心)
無關 indifferent(無所謂)
無動于衷 apathetic(毫不在乎)
漠不關心
毫不在意
關心
在意
【别人正在浏覽】